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教育部:考虑接收年龄即将满6周岁儿童入小学
2009-12-07  北京晨报  

字体大小:

  每年9月1日开学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才能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而只晚一两个月甚至是几天就得再等一年上学。这一让不少家长苦恼的“幼儿园复读”现象引发不少争议。记者昨天(6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学校在优先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已完成幼儿教育,但距6周岁还差两三个月的儿童,能否接受义务教育?”

  在回答网民的提问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教育部官方网站留言答复时表示,如果父母送距离9月1日还差两三个月才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学校可否接纳,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义务教育法》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立法宗旨,“我们认为,学校在优先接收和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后有学额空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收即将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对此,教育部有关人士解释,关于入学年龄的规定,教育部目前在政策上并没有调整;但在实际操作上,学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操作弹性。

  ■北京落点

  市教委:尚未收到教育部松绑条文

  市教委基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在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上存在一定弹性,但伴随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本市严格执行“年满6周岁才能入学”的规定,而且在有关部门对义务教育进行执法检查时,小学年龄不符规定将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并未收到教育部相关部门关于入学年龄的新的司法解释,因此是否在入学年龄规定“放口子”,将会非常慎重。“小学入学年龄,可以推迟,不能提前。”

  业内人士分析,在本市幼儿生育高峰的背景下,小学满足6周岁儿童入学后仍有空额学位提供,在多数小学、特别是知名小学的操作空间不大。

  ■记者调查

  幼儿园:未足岁孩子不得不“复读”

  记者从本市多所幼儿园获悉,幼儿园大班孩子“复读”现象并不少见。由于小学入学严格录取“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满6周岁的孩子,导致不少九、十月份出生的幼儿园儿童不得不复读一年。据了解,各大幼儿园或多或少都有因年龄限制而选择复读的孩子。

  针对幼儿园复读现象,社会各界引发不小的争议。不少“复读生”家长认为,孩子就差一两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然而因为年龄门槛,不得不重新回幼儿园复读,不仅耽误孩子上学的时间,而且容易挫伤孩子积极性。“年龄不够,还是接着上幼儿园更好。”西城区一所小学校长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幼儿园以养为主,小学则以教学为主,孩子上学太早,可能拔苗助长。

  对此专家建议,小学入学时除录取符合年龄段要求的学生外,是否能针对“小月份孩子”安排一些测试,如果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完全具备上学的能力,应该为他们提供入学的机会。(记者 罗德宏)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学龄前儿童三个表明孩子具有天赋迹象
· 学龄前儿童如何学外语
· 合肥近三成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
· 父母需关注儿童“最近发展区”
· 害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 对学龄前孩童来说什么最重要
· 学龄前儿童会10以内加减法就行了
· 怎样让孩子避免暴力行为
· 不管做什么事 孩子总爱说“不”怎么办
· 贫困县的15年免费教育说与谁人听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