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2009-11-1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汉语国际推广遭遇“三教”难题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赴美教师在上汉语课。(资料图片)

  2003年6月,福建师大18名年轻教师踏上了菲律宾的土地,他们是我国派出的首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18个年轻人把歌声、笑声带到了菲律宾的8所华文学校,被当地教师和学生称为来自中国的“天使”。

  为缓解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问题,国家汉办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派遣志愿者到世界各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首批试点分别向泰国、菲律宾派遣了40余名志愿者。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正式实施。目前已有7464名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奔赴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任教。

  “按照最初的计划,我们准备3年内在全球建100所孔子学院,现在看来已经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孔子学院建起来后,我们发现世界对汉语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我们最初的估计。尤其是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之后,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先后提出要办孔子学院,很多校长亲自到我们孔子学院总部申请或者委托他们在中国的合作院校,一次次地找上门来。许多国家要求增加学院数量,比如德国,本来想办4所,结果建了12所,现在还在申请增加。”许琳深切感到,国外非常欢迎、非常愿意办孔子学院,而我们在教师、教材、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目前,国家汉办公派到国外的汉语教师已经增加到每年1000多人。而中国目前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仅有3000人,国内专职和兼职教师共计6000多人。比起国际汉语热对教师的巨大需求,缺口仍然很大。”许琳说。

  据国家汉办初步预测,2010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将达到1亿,而全球汉语教师缺口超过400万人。如何填补教师缺口就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

  除了大量派遣教师和志愿者,国家汉办还加大了对各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2004年,共有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38个国家的868名汉语教师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院校接受了培训,国别数和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了73%和77%;2006年,组织来华培训1499人次,赴外培训3122人次。2007年,组织来华培训4852人次,赴外培训当地教师11042人次。

  “我们用的教材感觉比较难,每课的生字都在20个以上,超出了10%生字量的范围,而且国内出版的教材一套书就好几册。而在国外,汉语作为外语课最多一学期50至60课时,根本学不过来。”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和平说。

  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徐弘说,近几年,中国大陆的海外汉语教材多得不可胜数。面对琳琅满目的汉语教材,汉语教师却不知该如何选择。许多教师凭感觉来选择教材。

  为了支持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国家汉办不断加强教材、音像资料和文化读物的支持力度。仅2008年,就向95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赠送教材、图书和音像资料130多万册。此外,国家汉办还开通了网络孔子学院,面向全球提供汉语课程和教学资源,上传各类汉语多媒体教学资源2000多集。

  近年来,针对各国汉语教学新的需求,国家汉办组织编写了大量对外汉语教材:与外国各类学校的专家密切合作,联手打造了一批贴近外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多媒体、游戏类、网络版等多样化汉语新教材;组织编写英、法、德、西、俄、阿、日、韩、泰等语种的汉语教材;开发翻译了38个语种的《汉语900句》广播和在线学习教材。

  “除了教师、教材存在较大缺口,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教学方法问题。有人比喻‘三教’问题是目前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三座大山’。尤其是教法问题最难解决,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突破口。”许琳说。

  “汉字难学”是教法问题中最大的难题。“汉字难学论”是一个老话题,不少汉语学习者,谈“字”色变。许多留学生和汉语学习者,把“听说领先”变成“听说即止”,只要能听会说,读写弃而不学。国内的不少汉语教师一谈到汉字教学,似乎都离不开“汉字难认、难记、难写”。这“三难”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让人头疼,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大瓶颈。

  “的确,学习一种从没有接触过的文字和语言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学习和自己的母语不是同一语系的语言和文字更难;如果不是在该语言文字故乡的环境中学习尤其难。”许嘉璐认为,解决外国人学汉字难的问题,主要在于引发学习者的兴趣,不断尝试适合的教学方法。中国的语言学家们从实践中意识到,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形势的发展,汉语教学从内容、方法到手段,都应该有所变革,有所创新。相信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汉语难学,汉字难认”的舆论和现状都会逐步得到改变。

  随着孔子学院的迅速增加,“如何解决好汉语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问题,让外国人又快又好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当务之急。虽然目前各国申请开办孔子学院的热情依然不减,但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学习效率,我们已经开始放慢了脚步。今年计划开办35所孔子学院,一般要申请3次以上我们才批准。”许琳说,“比起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上百年的传播历史,我们的汉语推广历史还不算长,基础相对较弱,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

  汉语国际推广之路充满挑战和机遇

  在德国柏林的一家公园内,一座洁白的孔子全身雕像掩映在树丛中。雕像底座上用德文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今,随着汉语的广泛传播和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正跨越千山万水、冲破几千年时间阻隔,再次征服着今天的人们。孔老夫子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000多年后的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已经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文指出,西方的有识之士都肯定古老的中华文化能够为世界纠偏,是人类未来的福音。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命运的问题上对中华文明特别寄予厚望,他指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2007年6月,比利时王储菲利普率团访华,他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在认识自然、与自然相处方面,西方应该向古老的中国学习。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国的古老文明能帮助人类找到解决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来解释当前世界所遇到的困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对记者说,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明,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自主以及多元文明的繁荣。不同文化应当以开明开放的态度互相包容、和谐相处,以期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说:“较之军事强势和经济强势的影响周期,文字与文化强势的形成相对缓慢却更加持久。世界历史经验说明,一种语言与文化一旦借助硬实力建立起自己的影响,便在相当程度上延长着硬实力影响周期,甚至可以在军事与经济强势发生转移之后,反过来成为国家实力主导性因素。”

  许琳说:“汉语及其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国家的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伟大事业。也只有中华文化与中国经济的共同崛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 教育回望:1988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的发端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