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2009-11-1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1949-1978

统招统考制度历经曲折浴火重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部分沿用了解放前各校单独招生,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和录取的办法。按照这种方法,考生可以参加数所院校的考试,如果被几所学校同时录取,可自由选择上其中一所。在这种招生方式下,学校的自主权较大,同时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较大。时至今日,许多老同志对这种招考方式还颇为怀念和认同,但是这样的招考方式,导致考生来回奔波赶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同时造成部分高校录取率较低,浪费教育资源。1949年全国仅有212所高校、年招生3万余人,实行这样的招考方式尚可,但在今天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每年招生数百万人的情况下,实行这样的招考方式根本不可行。

一年以后,这种各校单独考试招生的方式开始淡出人们视野。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为主任、14个部委领导参加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中央明确规定: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他高校一律参加统一招生。至此,以全国统一高考为基础的高校招生制度基本确立。

全国统一考试招生的制度是符合新中国国情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1965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6.4万人,是1950年的2.8倍。令人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盘否定了高校通过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高校停止招生5年。1970年6月27日,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确定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生对象确定为具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两至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

风云突变。在“政治挂帅”的时代,高考交白卷成了英雄,后来甚至直接取消高考,取而代之的是群众推荐,是看谁家庭成分好,看谁手上的老茧更厚。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上大学,要过生产队、大队、公社、区、县、地区和学校7道关,这中间有多少人情关系和干扰因素?那些被推荐上了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结果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校难办。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是国家的一场灾难,具体到高考招生方面,则毁了一代人的青春,造成了人才的断层。这一人才断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直至今日都没有完全消除。

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决心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作为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突破口,并于当年就恢复了高考。1978年6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依据考试结果统一招生的体制。1978年,全国报考人数达到610万人,最终录取40.2万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恢复高考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对于国家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关系国运兴衰的历史转折!

高考招生由分立到统一,再由废除到恢复,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换来一个历史教训,那就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事关重大,切不可瞎折腾;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得到老百姓拥护、最能体现公正公平的制度,高考招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制度不动摇。

1979-1998

探索单一招考体制补充改良之道

高考与招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入口”,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复杂而敏感,历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纵观各个时代的招考改革,都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要选拔什么样的人,这是价值判断;以什么为依据考核甄别人才,这是制度设计。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变迁,道路可谓崎岖曲折,所幸的是,我们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大步向前——由“政治挂帅”回归教育科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由“一考定终身”走向多元评价,一套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高考招生选拔制度日臻完善。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 教育回望:1988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的发端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