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周老虎”
    谢氏IPv9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专家质疑,极端者将其比喻为“互联网上的华南虎”、“又一个汉芯造假事件”。
   序言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一位名叫陈进的教授买了几片美国某公司生产的芯片,请人用砂纸打磨掉上面的商标,再印上“汉芯”两个字,就骗了国家数亿元人民币资金。5年之后,打假学者方舟子的一篇文章又把上海通用化工技术研究所所长谢建平的“IPv9”推到了聚光灯下。

    这个“IPv9”概念上是否存在漏洞?“十进制网络专家标准工作组”又是何种组织?它的管理机构是谁?此“IPv9”的“数字域名”与国际公认的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数字域名”有何不同?它是否具有普及性 前景?为什么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概念不屑一顾?

    业内众多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应该颇具代表性,我们希望能从“IPv9”的诞生、概念、工作原理、标准规范、组织、推广,以及前景进行探讨,以一窥“IPv9”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保证公平与客观,从学术角度对科技新知做全面的介绍,但在引述“IPv9”拥趸和反对者意见时,不排除会出现一些偏激或错误的观点,也请读者注意甄别。

  • Julian Onions:IPv9其实是个玩笑
  •     所谓“IPv9”究竟是何方神圣?世界上是谁第一次提出“IPv9”这个词的?从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是全球互联网最具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的文件库中,可以找到一份编号RFC1606,名为《使用IP版本9的历史观》的文章,该文章写于1994年,文中第一次提到了IPv9这个新词语。
  •     编号RFC1606,名为《使用IP版本9的历史观》的文章作者是Julian Onions。这篇文章说互联网IP地址面临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发现了其他太阳系的智慧生命以及超光速堆栈”,要推广 “把IPv9可寻址组件注射到血流中”,以及充斥着“平行宇宙”、“纳米机器人”、“夸克-夸克晶体管”之类的科幻用语。惊讶的读者最后会发现,这篇文章发表的日期为1994年4月1日——愚人节。全文
   深度剖析
    谢建平先生参与发明和申请的专利共计13项,其中无效专利8项,仍在申请中尚未授权的3项,已授权专利仅有2项。
    自1989年起,IETF几乎每年都要在愚人节发布一个搞笑文件,现在看来只有1994年发布的这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影响就发生在中国,真是个国际笑话。
    IPv9采用了新的与IPv4和IPv6不同的“十进制”地址格式,但仅仅在地址结构上的变化不可能解决互联网的安全问题,采用与众不同的地址格式的后果是人为设置与国际互联网连结的障碍,在国家公网上是不可取的。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0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