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教育规划纲要系列专题 > 各地教育规划纲要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08-04    中国

字体大小:

第一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教育之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重视教育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适应国家及首都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

1. 公平的教育: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发达,教育机会更加充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建立覆盖全市的0至3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网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以户籍人口计算)的比例即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进一步增强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全面普及高水平、多样化的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职业教育和培训更加发达,高等教育普及率稳步提高,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到6700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资助制度更加完善,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2.优质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进一步协调,办学条件达到现代化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建网学校比例达到100%。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现代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学生综合素质和市民素养显著提升,首都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知识创新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能力明显提高。

3.创新的教育:充分激发学校和师生发展的活力。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制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全面、生动活泼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破。

4. 开放的教育: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协调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文基础。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更加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能力显著提升,教育在吸引和聚集国际化高端人才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在京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18万人次。

(三)战略部署

1.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拓展社会教育大平台,建好用好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健全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知识能力的要求。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平台、资源更加丰富的实践育人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健全学生成才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坚持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学生体育、文艺、科技活动,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外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重视美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国防教育等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品行高尚、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面向人人。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平等对待学生,民主管理班级,发挥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2.战略方针:优先发展、统筹协调、优质育人、改革创新。立足基本国情和首都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优先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优先安排;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加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统筹协调。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学校和社会以及中外教育资源优势,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优质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教育质量标准,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坚持人才强教,着力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首都教育事业。

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积极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教育体制,扩大开放与合作,创新教育发展模式,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专栏  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指  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1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0.3

95

99

2

义务教育毛入学率(%)

105

100以上

100以上

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

99

99

4

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

6369

6700

6700

5

基础教育阶段建网学校比例(%)

90.8

97

100

6

外国留学生规模(万人次)

7.1

12

18

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

15

15.5

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35

40

48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北京开展"红烛行动" 2000名流动学童免费参观
· 北京提高"洋外教"准入门槛 10月底需持证上岗
· 北京提高外教入职门槛 须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历
· 北京:新版历史教材启用后初中三年全有历史课
· 北京:农业综合发力 每年少喝水2亿吨
· 北京:551位责任督学到任 督导招生择校8类事项
· 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学业成绩分班
· 北京:数据显示吸毒人数正在向青少年群体扩散
· 北京:任何学校禁止自定收费项目
· 北京:公办学校教师禁在校外机构兼职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