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高校专业扩张形势严峻 专家:招生成文凭生意
2014-12-16    《瞭望》新闻周刊

字体大小:

  高校专业盲目扩张亟须纠偏

  专业的开设与削减,招生人数增减,宜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而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教育部近日透露,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增设7个以上新专业,其中黑龙江科技大学申报在2015年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此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高校专业扩张形势严峻,“专业大杂烩”、“管产不管销”、“热门专业冷就业”等现象突出。

  福建工程学院是一所工科院校,其前身是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素有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等美誉。经过近年一再开设新专业,该校“工程”色彩淡化,已经扩张成涵盖工、管、文、理、经、法、艺等7个学科大类的综合性大学,其人文学院便开设了英语、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新闻学、视觉传达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

  类似现象较为普遍。本刊记者梳理发现,不仅211、985等综合性重点大学“文理兼备、涵盖11大学科门类”,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包括理工、农林、财经、语言、航空、城建等专业性院校也追求学科“大而全”,其中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文科门类,经济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等专业,几乎在各等级、各类型院校中都有开设。

  高校“一窝蜂”开设经管法专业,有多重考虑。福建工程学院某教授说,院校开设理工科专业,要购买设备、建设实验室,要求高、投入大,而经管法文科专业投资小、师资要求低,一些高校出于招生考虑,在师资力量不足、就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盲目增设新专业,“比如福建省某高校的二级学院会计系就开了12个班、六七百个学生,这纯粹是为了经济利益考虑,对学生太不负责。”

  除了经济效益,扩张新专业的冲动还源自高校领导个人的政绩考量。“学校搞大了,感觉脸上有光,就像以前‘学院’改成‘大学’一样。现在系改成院,专业改成系,系主任、院长一大堆,显得高大上。”南开大学教授袁辛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办学理念比较功利,它们在设置专业时以学历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只要社会有旺盛的学历需求,它们就会开设一些专业,并将招生当成一种“文凭生意”。

  多位在校大学生对本刊记者反映,高校专业盲目扩张后问题重重:一是学校重视不足,较偏的专业开设后经费、课题、学生工作投入不到位,导致发展缓慢甚至畸形;二是师资水平低;三是办学经验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指出,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6个基本条件,包括“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但本刊记者采访发现,该6项基本条件在操作过程中缺乏实质的约束力和指导性。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2013年全国15个难就业专业,其中就包括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经管类“热门专业”;北京市就业较低的10个本科专业中,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经济学等悉数在列。

  多位教育界人士和高校教师认为,尽管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完全以就业为导向,不必严格规避学科交叉办学,但目前形势逐步脱离实际、愈演愈烈,宜予以纠偏。

  受访者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有大致分类,重点高校应体现综合性、文理相济,重视知识体系的积累和传承,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学术能力;专业性院校,宜重视进一步做强特色专业,农林院校就专心做好农林学科,医学院校就专心做好医学;一般本专科、高职院校宜明确学校定位,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培养高级技工人才。

  专业的开设与削减,招生人数增减,宜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而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行政系统的优势,在与其他行政部门交流、研讨并掌握具体的调查材料后,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目录,科学指导高校专业发展。

  此外,在专业设置审批上,教育主管部门宜改进审批条件,在实践操作中应该更加严格把关;宜结合学校和地区发展特点,通过教育资源投入分配,来调整学校专业开设。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一方面宜明确学校发展方向、端正学科建设态度,减少专业增设的利益化取向,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充分听取教育一线师生的思考和建议,合理开设相关专业且控制专业人数。(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方问禹 关桂峰 沈汝发)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高校考试出奇招:考试允许带一张“小抄”
· 2015年河南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启动申报
· 高校这些不文明行为 如厕不冲“榜上有名”
· 高校奖励早起大学生免费享用大师掌勺早餐
· 教育部: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 教育部引导地方高校转型 101所高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
· 武汉七高校大学生 比赛三行情书
· 调查显示:六成大学新生对学习缺乏动力
· 高校禁外卖:能做得更高明些吗
· 高校禁止叫外卖是侵权还是关爱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