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段时间很热,我都睡地上。一关灯就有飞蛾扑到身上。”赵东旭脚伤未愈,就奔赴武隆县黄莺乡复兴村挂职锻炼,白天带伤跋涉几个小时的山路,逐个走访当地农户,脚伤多次复发却买不到药酒。“苦吗?当然苦!可是苦中有乐。”他在一个农户家里住了20天,临走时农户家的小男孩儿哭了,怎么也舍不得他离开。
所见所闻也让更多大学生改变了对基层干部的偏见。在云阳县新津乡,王艳军亲眼见证了重庆首次公推直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试点工作,“这次经历让我体会了什么是‘人民当家做主’”。
和偏见一起改变的,是他们的职业规划——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乡亲让他们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许多挂职过的学子明确表示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社会实践不能走过场
这场挂职基层团干部“三进三同”的活动,是重庆大学的创举。加上其他探索,重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庆路径”逐渐清晰起来。
“挂职乡镇团委副书记是重庆大学团委创造性地开展‘三进三同’活动的举措之一。”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说,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由于网络的种种特性,他们了解到的往往是片面、缺乏温情、以城市和意见领袖为主导的社会,“这项活动恰恰能帮助大学生将视角从网络转向活生生的社会,体味山区农民的酸甜苦辣,更加完整、准确地了解国情、民情”。
“当代大学生不能局限在‘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这对他们的见识、交际、就业都很不利。”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认为,时代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必须在运行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确保大学生能真正进入社会,而不能走过场。
“重庆大学让学生在基层挂职团委副书记较长时间的路子,让基层政府有了引入智力的新通道、农民有了得到服务的新途径、学校有了培养学生的新抓手、大学生有了深入社会的新平台,政府、社会、大学、学生四者形成合力,形成了一个全方位育人的运行格局。”欧可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