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图微语有“微力”
在“三下乡”的微博中,一组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盲童的照片被多次转发。照片是南京理工大学赴云南泸沽湖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拍摄的,他们在图片说明中写道:“当地生病只靠神佛,没有医疗,很多人患病。这是我们家访时见到的一个盲童,他非常爱笑。”
这些“微图”和“微语”瞬间感动了很多人,许多实践团队相继予以转载,并纷纷写下表示支持、祝福和求助的留言:“上天没有给他光明,他却让自己拥有爱笑的眼睛。他比我们都坚强”,“他们真的太需要关怀了,请多帮帮他们!”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大家的“微图”和“微语”显现出巨大的“微力”,几天后,实践队的同学兴奋地通知大家:“这个先天白内障的孩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令人高兴的是,南京新协和医院已经和他家联系,很有可能将他接到南京免费治疗……”“希望南京新协和医院能让他重见光明!更希望社会更多组织更多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我们的活动就有意义!”
“今天,你@青春三下乡了吗?”
自6月25日“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开通以来,大家便迅速感受到新媒体给传统工作项目带来的巨大生机和活力。团中央学校部和新浪网指派了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微博和官方专题网页的维护与更新,每天通过微博向广大“粉丝”发送活动通知,通报项目进展,开启讨论话题,分享精彩留言,成为广大同学在实践期间普遍关注的“第一媒体”。而每天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所见所感精心编辑成140个字,在结尾注上“@青春三下乡”,点击“发布”,则成为同学们社会实践期间的流行时尚。
自7月初“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每天都能收到2000多条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发来的新消息,至今已累计收到近12万条。“青春三下乡”的每一次转发和分享,都会让某个远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的实践团队兴奋不已,“今天,你@青春三下乡了吗?”已然成为同学们挂在嘴上的口头禅。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说:“以新媒体为工具,对共青团的传统工作项目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新路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加开放的心态用好新媒体,把‘三下乡’这一传统品牌项目进一步做深、做实、做新。”(记者 崔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