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毕业后仍围着学校打转 “校漂”一族烦恼多
2010-07-14    兰州日报

字体大小:

  “校漂”烦恼也很多

  “仿佛生活在夹缝中。”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有时候我深感苦闷,觉得自己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会,我到底属于哪里呢?”一位在兰州大学“漂”着的学子小张这样说。

  这位“校漂族”向记者坦承,他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边缘人”身份,“漂”着的日子很压抑,整天过着学习、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同室的“漂友”都是高度紧张,他们不像在校生那样经常聚会、谈心,有时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

  记者正在采访时,小张的房东上楼来收房租。他对小张说,由于现在毕业租房的人多,要每月多加50元的房租。小张和对方讨价还价半天。最后,双方谈定每月多给20元,房东才悻悻然离开。“谁知道下个月他会不会变卦。”因为小张的房租是月付,他担心下月房东可能会提出其他要求。“找不到工作,在学校这样‘漂’着成本太大,挺闹心的。

  “楼上、楼下都住着像我这样的‘校漂族’。”他摇头无奈地笑道。“早晨7点起床,到图书馆开始‘啃’书本。12点到学校食堂吃点午饭,饭后到图书馆看书,晚饭后休息片刻,又去自习室继续看书。”小张说,“校漂族”的生活大多是雷同的,每天的生活内容不但单调乏味,还要忍受经济拮据之苦。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月房租加水电费近400元,生活费400元,加上生活费,一个月在1000元左右,比在校的时候还要多两三百元,这还不包括上各类考研的“校漂”参加辅导班和买书的钱,“都是父母在支持,有时觉得挺不好受的。”在与多名“校漂”交谈后,记者发现多数人都面临内心孤寂、对未来迷惘、经济压力大等问题的困扰。小张表示,身边的同学有的已经找到工作,有的考研成功,陆续离开了学校。“看着熟悉的校园,如今却物是人非,心里难免会很失落,真想早点脱离‘校漂’的生活。”

  专家建议:“校漂”应该及早“上岸”

  长期在高校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牟维莲老师认为,就业难和大学期间没有好的规划是“校漂族”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将考入大学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达到心愿后没有进一步目标,四年的学习生活更像一个悠长的假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是没有考虑过。“其实‘校漂族’中的大多数人,是当初求职时期望值太高了。让学生们有个正确的求职观,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才是让‘校漂族’走出漂泊生活的根本办法。”她告诉记者。此外,她还表示,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年轻一代在市场经济时代就业竞争加剧后暴露的脆弱一面。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周爱保告诉记者,从心理层面上看,年轻人选择“校漂”大致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安全需要、依赖心理、逃避心理、现实考虑。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大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一边工作一边适应。而“校漂族”则把这个适应期放在学校,把这种方式作为人生的缓冲期,规划自己的未来。“校漂”生涯如果持续半年或者一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生存常态。从培养个人心理素质方面来说,“校漂族”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法适应社会,或者是不愿去适应社会,于是他们把学校当成了可以栖息的象牙塔和避风港。从本质上讲,“校漂族”是逃避社会现实,逃避应承受的社会责任的表现,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周爱保说,“校漂一族”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人际关系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范围的交际活动,容易孤立、焦虑甚至抑郁。这样的生活不利于年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还可能淡漠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控风险能力。他希望“校漂一族”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早融入社会。同时,他建议,毕业生要理性把握就业优势,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做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是摆脱“校漂”身份的第一步。他强调,如果无法对自己做出准确定位,可以求助学校辅导老师或者职业规划咨询专业机构。

  相关报道大学周边出现“校漂族” 不可过度依赖校园

    

  相关报道学校才能给我们安全感 "校漂族"勿成温水青蛙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催生高校四类“校漂族”
· 大学“校漂”之困如何解决?
· “校漂族”聚集学校周边 依赖校园恐难脱稚气
· 毕业后围着学校打转转 “校漂族”的尴尬生活
· “校漂族”聚集学校周边 依赖校园恐难脱稚气
· 大学周边出现“校漂族” 不可过度依赖校园
· 学校才能给我们安全感 "校漂族"勿成温水青蛙
· “校漂族”不断扩大 专家认为折射时代特征
· “校漂族”毕业后依然理直气壮留恋于象牙塔中
· “校漂族”,敢问路在何方?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