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观点:
根治论文造假事在人为,技术手段只是辅助
围绕“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带来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其科学性和准确性,从一开始就受到有关人士的质疑。论文原本就是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撰写过程中避免不了参考别人的学术成果,如果用一个“标准化”的软件来界定一篇由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所写的文章,很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
历届论文答辩组组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学副教授宋晖表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有一定制约作用,可以初步用来筛查,不过最终的结论肯定还要答辩组的所有老师共同来讨论。同时对本科生的论文不必有过高的要求,要有个切实的标准,保证学生能够经过努力达到。
某学术期刊的主要编委、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则指出,对于教育界和学术界来说,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便捷的网络使获得各种知识信息变得异常容易,但另一方面也为不劳而获至少是投机取巧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仅是学生的论文抄袭程度越来越明显,即使是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论文也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造假。他认为,治理学术不端绝不可能是一种技术手段能解决的,靠它作为主要的鉴别依据更是值得商榷的,更不应把矛头光指向学生毕业论文。而且从目前对系统的试用成效看,也引发了教师的不少争议。
观点交锋:
取消论文是否是根治学术造假的猛药?
的确,现在一些学生的论文存在着东拼西凑的现象,而诸如学术不端监测系统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反而加剧了学生的恐慌心理,促使他们转而寻找其他技术手段和漏洞来对付检测工具。面对如此乱局,甚至有人呼吁可以考虑取消本科阶段的学生论文。
本科生学习的内容一般多是基础性知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再加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地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东拼西凑。因此有部分人士认为应该取消本科生的论文答辩,改用实习报告等其他形式来代替,并且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首先,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其次目前各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是加剧了弄虚作假现象和形式主义倾向;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下大学生正处于四处求职的阶段,巨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论文的写作,也有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产生怀疑,没有动力再去进行论文写作。
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实属不当。劳动关系学院的戴小雅老师就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接受一定的学术规范的训练,学术论文写作就属于其中一部分。从学年论文的基本训练到毕业论文的答辩,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目的是运用规范的格式,表达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训练目的即在此。既不应该偷懒去粘贴复制别人的论文,也不要为了争取优异的成绩以不正当的手段剽窃他人观点。应以一颗平常心,认真对待这项训练才最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位教授指出,论文是一种形式,实习报告也是一种形式,既然论文可以造假,难道实习报告就能改变现状吗?学生论文造假除了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外,还反映出教育本身的偏差——缺乏对学生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教育最重视实操能力,甚至从小学教育开始,学生的作业以及考试就是一篇类似于论文的实践报告,而且学生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完成。学生通过深入的体会和实践来得出结果或进行分析,哪怕结果完全是错误的或是可笑的,也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褒奖。而这恰恰就是论文的实用价值和形式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