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假成本过低
论文抄袭频发
编辑:看来,我们对于科技期刊确实是“隔行如隔山”,科技期刊原来也有不同类型,对论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既然老老实实搞研究,也能在《晶体学报》上大量发表论文,为什么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要造假呢?
赵亚辉:黄勇研究员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解释原因。他说:造假的成本太低,代价太小,利益太大,造假者因此肆无忌惮。黄勇解释说,有些研究工作原理和理论是很清楚的,有些数据和结果可能也是可以预测的,甚至研究做出的结论和解释也是一致的。某种情况下,这也可能成为一些造假者的机会。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在国内不少大学,发表SCI论文会有数额不等的奖励,多的甚至上万元,在评职称、评奖等多方面,SCI文章数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假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利益,比如奖金、职称等,这些利益又成为继续造假的驱动力。从根本上,这也是井冈山大学搞工学的刘涛讲师,为何偏偏搞起了晶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如果对待这种事件不能严惩,必将更深远地影响中国的学术环境。”黄勇说:“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要让科学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论文数量大国
泡沫需要刺破
编辑:一个人,5年279篇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成果中,类似这样的论文占到多少比例?单纯以数量论,我国早已进入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但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批评的一点是,中国是论文数量大国,但算不上论文质量大国。我国目前的论文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
赵亚辉:中国已经是一个论文数量大国,但远不是论文质量大国,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我最近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得到一些数据,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总数为11.67万篇,较2007年增加2万多篇,占世界份额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超越了英、德、日等国家。但是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这反映出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水平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教育政策我来评:2009年教育政策公众满意度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