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门类经过调整,共形成了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可以覆盖我国全部一、二、三产业的职业岗位,其中52%的专业方向是近年来新设立的。同时,还确定了与我国支柱产业相对应、覆盖面宽、需求量大的83个重点建设专业。由于专业适应了市场需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欢迎。据14个省份的抽样调查,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78.4%实现了就业,10%左右继续升学深造。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大力调整职业学校布局。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多所调整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在此基础上,各地抓紧建设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目前,共建设了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成为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
▲大力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放开了招生计划,实行了更加灵活的招生办法;同时,积极扩大招生面向,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2001年,接受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1亿人次。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更加合理。2001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达到386所,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1996年分别增加了8倍和6倍。如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高职总计招生286万人,在校生达614万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诚实守信教育,提高法制观念。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占12%。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促进办学模式、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和转变,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建立了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
▲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建设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了6个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在国家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同时,各地也相应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网络。通过教师在职“专升本”、攻读硕士学位等措施,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法制建设。1996年5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同年9月1日开始实施。几年来,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地方法规和文件,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依法治教、依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