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教育发展史 > 教育大事记
教育回望:1982年《中国教育报》创办
2009-09-03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教育奠基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1982 《中国教育报》创办

《中国教育报》在春天里诞生

  ■原中国教育报社社长、总编辑 朱世和

  《中国教育报》诞生于1983年3月3日。这是当时我国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我有幸参与了《中国教育报》的创建工作。

  1982年,教育部党组在何东昌同志主持下多次研究办报问题,认为教育战线很长,队伍很大,任务很重,要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光靠开会、发文件是不够的,必须把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动态、经验也要有一个及时交流的平台。因此,决定要办一张全国性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报纸。8月,教育部党组向中宣部写了报告,提出出版《中国教育报》的意见,中宣部很快批复同意。这样,筹备《中国教育报》的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在筹备期间,最令人兴奋和难忘的是小平同志为《中国教育报》题写报名。1983年1月11日,教育部党组以何东昌的名义写信给小平同志,请小平同志为即将出版的《中国教育报》题写报头。仅过了半个月,1月27日,东昌同志就收到了“小平同志处”送来的一个大信封,里面是小平同志在宣纸上用毛笔书写的“中国教育报”的报名。当小平同志书写的原件送到报社时,大家见到苍劲有力的“中国教育报”五个大字时兴奋极了,受到很大的鼓舞,既感到小平同志对教育事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怀,更感到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

  办报初期困难是很多的。当时调集的人员主要来自教育部机关和《人民教育》、《高等教育战线》(现改名《中国高等教育》)两个编辑部,还选调了十几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来的这些同志对教育工作比较熟悉,但是都没有办报经验。同时,办报条件很差。在教育部院内西边的灰楼腾了五六间房子做编辑部办公室,后来人员多了,在外面租了一些房子,分散在几处办公。每期印报要到解放军报印刷厂去校对用铅字排印的大样。我们总编、副总编4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全社同志边干边学,筹备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1983年3月3日出版《中国教育报》试刊第一期,试刊每期印20万份,经过15期试刊,于7月7日正式出版发行。创刊时发行量有20余万份。

  为了迅速建立起《中国教育报》在全国的通讯员队伍,当时决定《人民教育》杂志和《高等教育战线》杂志的通讯员,全部兼任《中国教育报》通讯员,信息来源很快就伸展到全国。从办报开始,就陆续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聘任兼职记者,并从1985年起逐步在各地设立记者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报刊社对《中国教育报》的建设给予了真诚的支持。各地记者站人员的福利待遇也都是由当地报刊社帮助解决的。

  《中国教育报》的筹备工作是在彭珮云副部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张文松副部长也参与解决一些办报中的重大问题。他们对创办《中国教育报》非常重视,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具体。办报初期,报纸每期清样都送珮云同志过目。她常在清样上提出重要的修改意见。清样都是在晚上送到她家里。

  这些审稿的工作都是她晚上在家里加班做的。珮云同志特别重视报纸宣传的政治方向,严谨细微,一丝不苟。除了修改我们送审的稿件外,还常向我们作一些宣传上的提示,出一些题目。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和珮云同志的具体指导下,报纸编辑部也养成了严谨的作风。处理稿件时,首先着眼于政治方向,考虑是否符合政策、符合事实。这已经成为我们报纸非常好的传统。不仅在平时很少出差错,遇到政治风波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主持《中国教育报》筹备工作的是潘铭同志。他长期在教育部工作,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当时是《人民教育》杂志的负责人。《中国教育报》正式出版时,潘铭同志任社长兼总编辑,我和刘英杰、樊明经任副总编辑。刘英杰和樊明经都是长期在教育部工作的老同志。刘英杰对普教工作有丰富的经验,樊明经对高教工作十分熟悉。我是1982年11月从中国科学院调到教育部的。我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长期在共青团中央工作,“文革”后在中国科学院做过新闻工作,对教育和新闻都还比较熟悉,所以这个班子有很好的互补性。潘铭同志的民主作风很好,遇事同大家商量,互相之间的配合很默契。所以,虽然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链接

  成长中的《中国教育报》

  □1983年3月3日,邓小平同志题写报名的《中国教育报》试刊第一期出版并发行。

  □1983年7月7日,《中国教育报》正式出版,周一刊,每逢星期四出版。

  □1985年9月14日,上海记者站成立,这是《中国教育报》在外省市建立的第一个记者站。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3个记者站。

  □1993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改为日报。

  □1995年7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社大厦落成。

  □2000年6月,《中国教育报》网络版正式推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