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择校热催生竞赛经济:亟待切断"竞赛经济"要害
2011-12-31  中国青年报  韩妹

字体大小:

择校热催生竞赛经济 国家教育规划难落实

媒体报道称“希望杯”数学竞赛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如今,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竞赛活动越来越多,“竞赛热”持续升温,惹人关注。

  据青岛《城市信报》不久前报道,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不少人盯上了“竞赛”这块“肥肉”。现在除了全国性的竞赛,各地举办的竞赛也五花八门,而且举办方往往是各种商业公司。他们看中的,就是竞赛带来的利益。

  该报道还指出,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一场竞赛,参赛学生的报名费并不高,只有四五十元甚至二三十元。但只要宣传做得好,不愁没学生报名。只要孩子感兴趣,家长通常会支持。一场比赛下来,有一两千个学生报名很正常,仅报名费就是几万元的收入。

  近期,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公开批评“希望杯”北京地区赛事组织者的两大违规行为:一是组委会以举办“希望杯”数学竞赛的名义,与部分学校联合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学科竞赛,收取报名费,并向学校承诺如果鼓励更多学生报名,将按比例返还报名费;二是组委会向学生承诺,如果竞赛成绩好,可以向示范校推荐入学。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希望杯”数学竞赛只是“竞赛经济”的冰山一角。

  《楚天都市报》曾报道,仅武汉市每年举行的数学竞赛就多达8项,包括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全国学用杯数学大赛等。加上其他科目的竞赛,一年下来有多少竞赛可想而知。

  《新京报》不久前报道称,林林总总的竞赛,收费越来越高,总量非常惊人,仅“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到2009年举办第20届时,参赛中学生累计已近2000万名。2000万名学生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等,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竞赛产业链”。

  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曾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不得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然而,《东方早报》近日的报道显示,上海市教委刚宣布撤销“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这一机构的官方网站就贴出“更名通知”,声明改名后考试继续进行。那些针对这一考试的培训机构也表示,考试仍然会考。

  那么,为何流行多年的“考证热”依旧高烧难退,禁而不止?一个显而易见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不少地方的优势教育资源配置仍处于“僧多粥少”的窘境。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希望通过竞赛竞争进入更好的学校。重点学校为了争取更优质的生源,也愿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各类竞赛中的优胜学生。

  据青岛《城市信报》11月30日报道,青岛市教育局表示,如今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都没有任何加分政策。只是,在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有的学校会在指标生、直升生等特殊生源的招收过程中,把学生的竞赛证书等奖励当成是一种参考。

  据《北京晨报》11月25日报道,“希望杯”数学竞赛与“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为小学四大杯赛,在很多家长眼中仍是“小升初”颇具含金量的“敲门砖”。

  有人说,“竞赛经济”背后的驱动力来自“择校热”,是当前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产物。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徐万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教育部门治理“竞赛热”、“择校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这就要求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缩小校际差异,让择校与竞赛没有功利性的生存空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陈志文:从择校看基础教育治理失误
· 名师校长"挪窝儿" 三大保障能否降温择校热?
· 教育部多重禁令为何难治“择校热”?
· 择校热,如何破解?寻找破解之路的可贵探索
· 促进师资双向流动 缓解“择校热”
· 教育部杜玉波:解决择校须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 观察:择校热将小学校长拽入谎言漩涡
· 教育部:个别地方择校热、课业负担问题依然严重
· 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应如何解决“择校热”
· 教育规划纲要五年评估:治理择校热获实质性突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