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有多少学生无法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而选择退学回国?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学校没有做过具体统计,而在校学生则给了最好的答案。
来自兰卡斯特大学商业管理硕士专业的吴桦希对《华闻周刊》表示,中途退学的情况他也经常有所耳闻,然而据他了解,英国大学十分关注学生的压力情况,学校提供心理辅导和解压建议,“英国的教育模式倾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对于很多在国内接受惯了逼迫式学习和填鸭教育的学生,初来一定无法自己调整好学习节奏,会彷徨一段时间,这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如果无法坚持下来,想放弃是很正常的。”
吴桦希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明白在英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父母慷慨无私的支持换来的,因此他坦言会比其他人更“吝惜”在英国的宝贵机会。他说道:“因为外国老师没有点名的习惯,于是很多同学经常不来上课,去打工或者网上购物,最后毕业论文找人代写,应付交差了事。在这里没有人要求你一定做什么,一定不要做什么,但是你自己心里需要明白,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卢燕鹭是全班在外国同学中人气最旺的中国女生,她说道:“最大的秘诀是Never Say No.”她直言很喜欢新的朋友圈,在和荷兰籍男友相处的过程中,也最直接地体验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她说道:“我们专业很特殊,中国学生很少,一开始我迫于无奈只能‘厚着脸皮’和外国同学聊天,最开始我比较抵触,因为口语不好,聊天都是我在傻笑。之后为了锻炼英语,只要是同学邀约我一定同去,经常去看电影、公园里自助烧烤、宿舍派对,慢慢地说英语已经不用再思考,就像说母语一样自然,而这个过程出其意料地短,只用了三个多月。”圣诞节时,卢燕鹭和男友一起回荷兰见他的家庭,这次她开始学习如何和西方人一起生活。如今她与男友正在准备婚礼,她笑着说道:“刚来英国时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不要只是走马观花,像长期旅游一样看看玩玩就走掉。幸好我的那个目标,我吸收了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也收获了最好的爱情。”
卡迪夫大学迎新生小组的工作人员徐博及同事9月17号晚来到伦敦西斯罗机场,等待第二天迎接第一批到达的2013级新生。每一年身为志愿者的“老生”们都担负起了迎接新生的责任,在回“村”的大巴车上,他们会向初来乍到的“小豆包们”介绍英国的社会人文和乡村风景。刚来到英国,一切都是未知和陌生,他们希望能够让新生藉此感受到安心和温暖。今年,又一批新面孔将会大开眼界,英国提供了大千世界等待他们去探索和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得。(李晓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