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聚焦 十八大特别报道: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十八大代表们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李晓红代表说,“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创新驱动的两个轮子,是中国加速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巨大动力。如果没有科技能力提升,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地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05年以来,“钱学森之问”曾引发中国社会广泛关注,背后折射的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成才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竞争等方面影响,应试教育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评价单一,这些都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杨荣代表说。
“现在,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理念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理性审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培养合格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是实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孙家学代表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徐梅代表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创新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方式、成长环境,推进内涵式发展。因此,必须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交叉培养和联合育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十八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对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他说,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学校在队伍稳定、经费筹措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在十八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