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超时空虚拟大学
在北京大学主校区任何角落,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或PDA,便可以随意无线上网——国内第一个无线校园网已经在北京大学正式使用。北大计算中心主任黄达武认为: “北京大学正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把学校建设成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信息化领域始终走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前沿。北京大学是全国大专院校中第一个在学生公寓里部署快速以太网的大学。但随着211工程和985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项目的实施与深入,在学校举行的各种学术活动越来越多,校内师生的移动办公设备也越来越多,这使已有的校园网经常发生严重拥塞。北大师生都迫切希望有一种模式能使访问网络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经过全面调查和论证,北京大学决定以现有千兆宽带校园网为依托,在校园内建设无线局域网络,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进一步扩大校园网的使用范围。
Avaya(亚美亚)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语音和数据网络及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它凭借卓越的产品技术和领先的解决方案,从众多竞争厂商中脱颖而出。Avaya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在全球各地的高等院校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著名高等院校。
就校园无线网络项目建设,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介绍说: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高教领域的排头兵,一直致力于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教育领域信息建设的深入发展。而校园无线网络项目的投入使用,无疑使北大的教育网络建设在国内院校中率先走向了国际化。”Avaya公司副总裁Joachim Hallwachs说: “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项目合作对于Avaya公司、北京大学乃至整个中国教育领域都可称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Avaya的先进技术同北京大学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关键地位珠联璧合,已成为无线网络技术进军国内教育行业的典范。”
2002年5月16日,北京大学与Avaya公司就双方合作构建北大无线校园网举行签字仪式。该项目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在全国高校首屈一指,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大学将成为中国首家拥有校园无线局域网络的高校,也标志着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网络建设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北京大学的无线局域网采用全球领先的Avaya无线网络产品。目前,无线局域网可覆盖北大33个楼宇。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副主任张蓓说: “Avaya与朗讯有很深的渊源,在无线局域网项目方面自然有很好的技术背景。”北大校园无线网络建成后,可促进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无线校园网需要数字化基础建设
北京大学从1989年开始校园数字化建设,但是真正不断扩大规模的建设始于1996年,特别是后来的211工程建设期间。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不管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还是教育平台的搭建上已经基本形成格局。根据对高速网络技术及应用的需求,北京大学已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作为整个网络的技术。北京大学校园目前在有线网络建设上已经铺设光纤98公里(不包括医学院教学区),采用三级交换模式即骨干交换、区域交换、楼宇交换,骨干网为千兆网,到桌面为10M/100M。实现科研教学楼光纤联网91栋,学生和教员宿舍联网77栋,建有信息网络点30000个,联网计算机2.5万台。随着北大与北医大合并,北大已经铺设7.5公里光缆与北医大校园网连接。目前,北大主校区建有70个网络多媒体教室,近8000个座位为北京大学的教学提供数字教学服务。
北京大学现有校园网分为三级建设: 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核心千兆交换机采取冗余配制,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发生网络中断现象;与楼宇接入层采用1G连接,使二级节点高速连接核心网络,提供第三层网络交换能力,并通过访问控制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以及对重要应用的服务质量保障。目前校内浏览的网络流量已经达到每个月2万G以上,相当于每天700G的流量。在学生网络需求方面,目前2000个本科宿舍、600多研究生宿舍、1000个留学生宿舍都已经完成光纤到楼,5类线进户的改造,老宿舍楼是一户一个插口、新宿舍楼基本上能满足每人一个插口,联入校园网的学生电脑已经达到6000台,信息点为5000个。在教师家属区方面联网,5000户家属宿舍中已经有1700多户网络入户。但随着网上应用越来越多,北大计划在5年内将网络升级为N*千兆。下一阶段,网络建设的重点将是网络安全保障、监控、故障的自动报警,以及容灾和备份。
无线校园网的六大特点
北京大学无线校园网共设计有250个节点,分布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大讲堂、五四运动场、静园、勺园、朗润园、未名湖畔等处,覆盖了整个主校区。这250个节点中,一半以上安置在室内(由于建筑物内有墙的隔挡,因而相对密度要高于室外)。黄达武说: “在有线网络基础上,北大在2002年7月份率先实现了校园无线网,改善了北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环境,也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无线网络提供11M的带宽,支持近5000个用户。”
北京大学最终决定在校园内使用无线局域网系统,是在比较和测试了各种校园网升级解决方案后作出的选择,主要基于无线校园网解决方案的以下特点:
>>保护用户已有投资
无线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用户难以避免需要向未来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升级。无线局域网系统的设计,可以使用户将未来的高速技术与他们已经安装的无线局域网系统基站集成起来,从而保护用户已有的投资。
>>安装、维护容易
北京大学是历史名校,学校内有大量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而对现有的大量教室进行全面改造要花费许多经费,在宿舍等场所更不易改造。使用新的无线局域网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场所物理布线困难等难题。使用无线接入方式,既可用于物理布线困难的地方,调试也相对简单,更能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可管理性、实用性,是目前局域网用户升级、改造现有网络最佳的途径。
>>节省大量教育经费
使用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可以节省大量的布线成本,仅需要在每个教室或宿舍的每个楼层预留一至两个以太局域网接口,便可轻松实现无缝接入校园网。启用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后,教师和学生都使用笔记本电脑或PDA移动办公,便可完全取代PC,因此学校就无需购置专用的教学PC,仅需购置几十块无线网卡即可。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如果老师、学生能够配备笔记本电脑或PDA,学校就不必再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许多公共机房;在座位紧张的电子阅览室,学生也不必为上机发愁,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却无需作更多的投资。而且由于没有线缆的限制,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加工作站或重新配置工作站。
>>支持动态持续接入
运用无线网络技术,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之间无需物理连接;通过AP实现与现有有线网络的无缝连接,支持宽带接入和虚拟主机服务,有动态IP分配功能和防火墙功能,多人可同时上网;同时支持动态接入,可以任意移动笔记本电脑却保持持续的连接,在有效范围内,传输信号可突破墙壁、玻璃的限制。
>>安全性、可管理性强
采用无线接入的方式来访问校园网,同有线网络比较,安全维护上并不需要特殊的投资,在管理上则完全按照有线网络来管理。即通过服务器来给不同的用户设置权限,这样不同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资源;当然也可以对外公开部分信息,这样即使是外来用户进入无线校园网的辐射区域,也仅仅能访问部分公开的信息,而无需担心泄密。
无线化应用将普及校园
在北京大学主校区的教室、办公室、运动场,甚至是校园草坪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和PDA,或查阅资料,或在电脑上完成论文并递交到导师信箱,或上网访问。据介绍利用这一无线网将能够达到2-10兆的传输速度。但由于经费有限,无线局域网目前并不能保证带宽完全够用。但记者实地测试了一下无线上网的速度,感觉还是比电话拨号速度快。据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工程师尚群说: “虽然无线解决方案要比有线解决方案成本高,但无线方案会是有线方案的有利补充。北京大学现在已经拥有了无线网络,相比之下为广大师生购置移动办公设备的方案实施得要晚一点,但随着大学生个人购买笔记本和PDA人数的增多,无线化应用将会普及到校园中去,北大学生只要通过移动PC和无线网卡就可以在校园的任何地方上校园局域网或联接互联网。”
北京大学是国内信息化建设领先的学校。学校已可提供Web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拨号服务、代理服务、图书馆电子借阅、国际著名电子期刊浏览、MIS等多种服务。通过无线网络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上述迫切问题,同时也拓展了联网方式。黄达武说: “北京大学在移动教育方面,正在研制开发的基于有线网(互联网、电话网、光纤等)和无线网(卫星网络、移动通信网、 无线局域网、蓝牙等)的移动虚拟校园系统(MVC)。该系统为校园内的用户和校园外的用户提供了大规模的移动计算环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间断访问LDPM的信息。已开发完成的系统有移动办公系统、移动BBS讨论系统、移动答疑系统、移动新闻系统、移动教室管理系统,其中移动教室管理系统正在试用。”
目前,北京大学还在进一步完善无线局域网软硬件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