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盛利;朱会伦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5-12

科技日报:汶川大地震科学重建的创造性实践

  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前了20年

  地震几乎毁了大半个茶坪村,而灾后重建却推动着这里生产方式的转变。

  去年6月,灾后重建引进社会资金联建的政策发到了村上:村民将建房节约的宅基地交回集体经济组织,以使用权流转方式,解决村民建房资金问题。很快,过去放养鸡禽的村民王全,修起了全村第一幢联建新房。3个月后,一家人没出一分钱就住进了238平方米的“别墅”。截至目前,茶坪村已有65户村民开始联建,还有32户签订了协议。

  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村支书王正良心中也逐渐清晰,干脆利用全村的联建房,搞一个乡村家庭连锁客栈,重拾农家旅游。

  按照都江堰市整体规划,今后重建的每一个村庄,都将成为构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的一个景点。展现在百姓眼前的将是一个产业联动发展、经济社会协调推进和公共服务配套共享的城乡发展新局面。

  生活水平也在重构。茶坪村重建不仅将实现管网下地,垃圾清运也更换成了垃圾桶。在整个农村重建中,都江堰市投入了几十亿元用于城乡学校、医院、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享性。社区文化活动、就业服务、社区卫生事业、社会治安等工作纳入安置点统筹建设。村民们说,灾后重建使茶坪村的发展提前了20年。

  农业科技园引领农民增产又增收

  作为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灾后重建科技试点彭州市通济镇新黄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正在紧张建设中。投资3000万元、占地近千亩,建成后,食用菌种植、长毛兔养殖等科技项目将使每户家庭每年至少增加2万元。而园区内的农产品深加工,可提供70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村民全部就业。

  这个现代农业园区,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种植、养殖生产技术;各级科技部门、农科院、高等院校将对园区的生产技术进行指导;政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招商引资;进入园区的企业到农村租地建房、培育基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租种公司的生产基地,而企业以市场保底价回收村民的产品;村民也可以选择把产品直接推向市场。

  原来的黄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震前村民多种水稻、蒜苗,收成好时每亩地一年纯收入也只有1500元。村民郭陆芬算了一笔账:家里3亩多耕地,一年纯收入不超过5000元。如果种食用菌,全家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而且过去两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做,另一个劳动力打工一年还可以挣1万元。明年园区将基本完工,2010年前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

  “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灾民住宅建设,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

  365里路。四川灾区人民夜以继日,在垮塌的瓦砾废墟上,重建自己的美好未来。目前,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完工100.8万户,在建24.1万户,预计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城镇住房已维修加固71.9万套,开工新建13.8万套,其中已建成近3.3万套,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全省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截至5月4日,乡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已开工46.1%,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将确保两年内完成99%;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的学校已开工73.3%,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将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将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灾难考验着人们的勇气和爱心,重建考验着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四川人民坚持走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正在进行一次创造性的伟大实践。一个生机盎然、和谐发展的新家园,在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的共同奋斗中,很快又将重现于巴山蜀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