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盛利;朱会伦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5-12

科技日报:汶川大地震科学重建的创造性实践

  都江堰的和谐心声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这是四川最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汶川地震后,四川有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26万户需重建,221万户需加固;城镇住房有31万套需重建,141万套需维修。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经过问卷、实地考察等多种调研,结合灾区实际情况,推出了原址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异地安置、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等方式,供灾区群众自愿选择。

  重建刚启动时,都江堰并非一帆风顺,政府部门初步考虑,农村住房重建实行统规统建,在规划点位尽量实现受灾村民集中安置。可征求受灾群众意见时,村民却不统一。有人想原址重建,恢复损毁的农家乐,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还能增加财产性收入;有人觉得统规统建点离自家的承包地太远,不利生产;缺乏建房资金的村民,则愿意选择统规统建。

  都江堰市的领导和干部走村入户,将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理解掌握,参与决策。去年7月以来,都江堰市在城区荷花池片区居民中开展3次重建方式选择问卷调查,逐渐取得了一致,听到了和谐心声:只要政府牵头提供优惠政策和贷款,其余的事,我们自己来做。

  调整后的规划,尊重了受灾群众的意愿。都江堰市欣禾村统规统建点,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住房呈组团式分散布局,设计人员利用池塘在房屋组团之间形成自然隔断,为村民开办乡村旅游客栈预留了发展空间,受到村民的赞扬。

  太子村的科技示范

  彭州市小渔洞镇太子村,是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的统规自建的科技示范点,取名为“川西民居木结构抗震房示范工程”。这些天,村民们按照图纸一直忙着自己修建,一栋栋小木屋,抱成一团,美观漂亮,堪称一景。

  这是一种最新型的环保抗震木结构“小别墅”,每栋两层楼,180平方米,修建成本仅为每平米700元左右。新颖实用的方案是由科技部门征求专家意见,从100多个方案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木屋成群结队建在了通往龙门山的彭白路一侧,交通便利,车水马龙,很适合发展旅游。全村50多户村民,对这一低成本的设计非常满意。

  可当初的太子村远不是这般情景。拿出方案时,村民们充满疑问:“木头房子也能抗震?住起来会不会发霉?”最终,仅有两户愿意试试,其余村民静观其变。当施工逐渐推进,崭新漂亮的木质“小别墅”慢慢呈现时,其他村民再也坐不住了,不到一个月,全村的居民全部找政府报名要求按专家设计修建。村民们还采取互相换工、互相帮忙,集体采购原材料、集中加工、集中修建的方式,既节省了人工,更降低了成本。

  太子村木屋示范工程已近收尾,后面绿染青山,前方平坝无垠,猕猴桃种植基地初具规模,清澈的湔江水哗哗流过,河滩风光尽收眼底。“今后搞乡村酒店或农家乐,一定会火一把的!”村民们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