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灾后修复与重建
地方媒体引用多位国际地震专家的话说,地震到了七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2009年4月9日当地报纸引述台湾的卓建全博士的话说:“汶川特大地震的强度远远超过建筑物设防范围,因此震中地区的建筑倒塌现象难以避免。”
如果这些专家所说是真,那么震区将不适合人类生活,所有房屋将在不知何时到来的下一场地震中不可避免地倒塌,住回修复房屋就等于坐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但事实上,这次烈度远远超过设防烈度的汶川大地震后,汶川县城几乎看不到一塌到底的建筑,据说县城中地震只死了7人。甚至在震中如映秀和北川,一些质量较好的建筑也并没有倒塌。这一事实比任何专家的理论都更有力。
有内地专家声称,学校房屋倒塌不可避免。但香港慈善团体“苗圃行动”在四川所建的61所学校以及直接接受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助的169所希望小学都没有倒塌,也没有师生死亡。
笔者在震区看到的绝大部分教学楼都没有倒,即使在震中的映秀和北川,也有约一半教学楼没有倒塌,大量学生得以幸存。《中国建筑结构学报》的一篇论文写道:对砖混结构建筑的调查发现,倒塌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建筑设计中)结构形式不合理,如教学楼大多采用纵墙承重、大开间、大开窗(窗间墙宽度不够);再加上没有(按抗震规范要求)采取起码的抗震构造措施(未设置圈梁、构造柱,楼板没有拉结)和粗糙的施工质量,才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若设计和施工有均合格,大地震中房屋就不会出现粉碎性倒塌,造成伤亡惨重。这次业内震害调查报告披露,绵阳市有位“大胆”的工程师,其设计的十多栋房屋中,有3栋倒塌,其余破坏严重或较为严重。这暴露出不当设计的危害。
目睹震后重建
这次大地震重灾区,不少砖混农舍被当地有关部门鉴定为维修后可继续使用。事实证明,质量好的砖混农舍可以承受大地震而不发生严重损害。但震区农舍总体上倒塌严重。
震后笔者看到农民自行重建的农舍,与标准仍有距离,但都增设圈梁、构造柱,应该可以抵御和这次同级的大地震。
在向峨乡,笔者看到有关方面给农民盖起了和大城市一样的极为华丽的住宅楼,但不知道这些农民未来如何养猪和放农具。而附近的农民则觉得不太公平。
重返震区最多见的是紧张重建中的教学楼。震后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将其抗震设防提高到9度。所以很多原可以修复的教学楼被拆除。理论上震区这些新修的房屋将比老房屋更坚固,更抗震。但实际上问题复杂得多。
这些新房屋多使用理论上抗震能力强的框架结构。但《汶川报告》里中国建筑科学院抗震所的论文指出:在高烈度区,理论上抗震能力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倒塌了,而抗震能力较差的砖混结构房屋却“裂而不倒”。诸如此类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另一方面,本来专家要在工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扮演类似检察官的角色。然而,这次震后,部分专家却扮演被告辩护律师的角色,提出追究地震损毁房屋的设计建造责任难度很大,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建筑设计施工实时质量监督严密,所以一般没有事后严厉追究责任的体制,因此这部分专家主张在事后不追究责任,单方面与世界接轨。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