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新华网—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4-01-09

2013中国互联网发展十件大事:3G网络覆盖乡镇

  期待五

  网络安全挑战机遇并存

  高新民在会上说,目前我国黑客活动日趋频繁,网站后门、网络钓鱼、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等大幅增长,特别是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网络安全正面临更多新挑战,网络攻击也将出现移动、快捷、私密等新特点。

  “人们会担心,自己生活在四面透明的鱼缸里,难有秘密。”石现升说。

  安全隐患在加剧,防护手段也在提升。年会上厂商称,随着前沿技术的开发,新的身份验证识别方式和保密方式将出现,并在2014年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以大数据为例,一方面,网民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另一方面,大数据的透明和分析力也给不法分子带来制约。”高德副总裁郄建军说。

  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互联网协会等多个部门表示,将在2014年完善电信和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并开展国家信息安全专项工作,推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链接

  垃圾短信、网络欺诈……

  去年中国网民受损近1500亿元

  2014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1月8日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一年中国网民在网上的损失保守估计达1491.5亿元,网络诱骗是最主要的侵害方式,网民权益的保护力度亟须加强。

  垃圾短信、恶意扣费电话、网络欺诈……伴随互联网产业的成熟和扩张,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互联网发展“谁拥有用户,谁就拥有市场”的特性,使得一些互联网企业想尽各种办法吸引用户、抢夺资源,甚至逾越法律规则和行业秩序,最终损害网民权益。

  据12321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信息中心和光芒网联合进行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网民在网上的损失约为1491.5亿元,54.8%的网民损失在100元以内,约有13.4%的网民损失在600元以上。其中,手机用户风险远高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用户,诱骗是最主要的侵害方式,网络购物则是权益损失的高危“行当”。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说,维护网民权益是互联网发展的底线和根基。而权益保护,机制是第一,技术是第二。未来,中国互联网协会将推动建立政府长效保护机制和行业维护机制,同时向网民普及健康网络使用习惯、提升全方位网络技术防护水平。

  评论

  网民止损

  互联网才能走得更稳

  随着新技术应用如浪潮般推出,互联网产业迎来新一轮飞速发展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然而,人们在享受信息传递的快捷便利之时,蓦然回首却发现,因保护不当、规则欠缺等因素带来的损失也愈发不可小觑。

  网民是互联网一切创新和发展的源头活水,网民的权益维护得好,互联网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自互联网进入中国至今,“用户至上”一直是其创新和发展的根源。即时通讯的兴起、语音对话的发展、移动互联的繁荣等等,无一不是从用户需求切入。正因如此,互联网每一项技术和应用的推出都能快速吸引用户,开拓出庞大市场。也基于此,互联网才从一个“舶来品”逐步发展成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然而,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网络环境建设、技术漏洞弥补、制度法律完善等相对滞后,一些灰色地带由此产生,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此外,随着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的摩擦也不断升级,一些企业和个人甚至不惜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通过开发黑心应用、出卖个人信息、炮制钓鱼网站等争抢资源,发“昧心”财,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据互联网产业年会发布的信息,过去一年中国网民在网上的损失接近1500亿元,几乎每一个“织网”的“网虫”都或多或少为网络安全问题所扰。这些数字提醒人们,网上消费仍有不少风险;也提醒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及互联网企业,监管与自律仍是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薄弱环节。

  在互联网行业中,保护用户权益是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一项技术或应用满足不了网民的需求,最终会被网民抛弃;一个企业如果以损害用户权益换取先机和利益,终将丧失立足之地。

  人们期待政府、行业、企业合力建立创新、开放、有序的互联网市场,依靠良性竞争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应用,让公众共享技术创新成果,让行业迸发持久活力。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为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王宇提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