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新华网—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4-01-09

2013中国互联网发展十件大事:3G网络覆盖乡镇

  展望

  今年互联网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

  你是低头看屏族,还是办公室电脑控?你有多少工资贡献给网络消费,又有多少财富源自余额理财?过去一年,互联网进一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每一“小步”,都带动人们生活“大踏步”前进。

  2014年,迎接我们的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有哪些?行业专家、企业领军人、资深“网虫”等展开热议。

  期待一

  4G带来移动生活全体验

  一秒钟下载一首歌,两分钟下载一部电影……在4G的高速带动下,2014年,许多以前难以实现的应用都会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年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达6.52亿,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人民币,其中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01.64%。预计这一数量在2014年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并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市场渗透。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4.5亿部。4G还将带动移动互联网进入到更多传统领域,将辐射价值万亿的产业链。

  对厂商而言,4G带来的商机不言而喻。对广大网民来说,4G更意味着变革。当我们把高速网络装进衣兜时,也就随之走进全新的移动生活。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会上说,4G将带动包括手机视频、云存储、移动商务等在内的新业务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再扮演通讯和娱乐工具,将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伙伴”,移动互联网也会逐步覆盖生活的各个角落。届时,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和服务模式将在全产业链范围内得到贯彻和实现。

  期待二

  互联网金融让草根理财变“主角”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金融服务和产品,在支付、借贷、汇兑、理财等传统金融领域攻城略地,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正加速向金融领域进军。

  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在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企业中,支付宝占据48.8%的市场份额。去年第三季度,中国银联互联网支付平台整体支付、转接交易规模达4687亿元。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渗透。

  以小额信贷为例,数据显示,中国电商小贷累计贷款规模去年已达2300亿元。可以预期,未来将有更多涉及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将依托阿里小贷这样的电商平台完成。

  “一些互联网企业正涉足银行最主要金融业务,撬动银行存款甚至分食理财市场。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可在今年享受到更丰富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

  期待三

  大数据从幕后走到台前

  大数据是什么?没等你了解清楚概念,这个年度最热的技术词汇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正式进入实用阶段。业内专家称,当前已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数据的能力,来精准定位客户需求、并应用于社会管理、医疗、交通、金融服务等方面。

  “比如,患者在做心电图时,医生可对累计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和预判。电商可根据每个时段的网购数量判断客户喜好,优化商品排列。”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张新生说,此外,金融、物流等多个行业均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提取,挖掘客户需求,降低交易成本。

  高新民说,当前,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大数据作为战略资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各行业、企业对大数据处理和商业分析的需求也日益旺盛,2014年,有望将这些数据信息流动起来,交换起来,服务于实体行业,并将出现多元化创新发展格局,比如应用到智慧城市和城镇化建设中,提高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期待四

  媒体融合引发传媒新方向

  互联网的发展也让一些行业受到冲击,逆境求生。传统媒体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大发展,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纸媒的运营管理体系正在被颠覆。有数据显示,2013年互联网广告投放规模已超过纸媒,全国40%的报刊亭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2013年是社交媒体崛起和传统媒体转型相遇的一年,那么2014年将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拥抱的一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在会上说,2014年将有更多的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传播优势倒逼改革,并加速向产业上下游延伸,争抢移动互联网入口,向更加开放、更好服务用户的方向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此前也表示,未来将迎来复合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将在尊重市场逻辑和新媒体逻辑前提下,找到与社会资源整合的窗口和路径,形成影响力。

  “无论哪种形式,对新闻本身而言,这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石现升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