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的60项科学成就:离天最近的铁路
2005年10月15日,蜿蜒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实现了全线大贯通。它东起西宁、西到拉萨、横跨青藏高原,创造了人类工程技术的一个个奇迹——成为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铁路的运输能力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西藏自治区长期以来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建一条直通拉萨的铁路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94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铁道部对进藏铁路进行了多方案选线,经过比较,提出了首选青藏铁路建设的建议。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立项。
青藏铁路总投资超过330亿元。全线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853万立方米,桥梁675座,涵洞2050座,隧道7座。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铁路历时5年建设而成,当时有三大难题横亘在青藏铁路建设者面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这使将铁路修上世界屋脊成为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程。
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程国栋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历经数年,攻克了青藏铁路冻土难题,最终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碎石和片石护坡等十分有效的冻土层保护措施。其中,位于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
青藏铁路也是迄今为止世界铁路建设项目中所遇环境问题最多、环境敏感程度和受关注程度最高的项目。来自中科院寒旱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大批科研人员研究藏区生态、环保措施,而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8%,大大高出了目前国家规定的大型工程环保投入应达到3%的标准。
如何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确保建设者的生命安全,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修路时期,共建设了17座制氧站,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数万名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吸氧不低于2小时。铁路沿线共设立医疗机构115个,配备医务人员600多名。在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体系下,修路职工无一例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2006年7月1日11时,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中国首列进藏旅客列车由格尔木出发,12个小时后到达终点站拉萨,成为促进青、藏、甘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