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科学网—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03-06

郑兰荪院士: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

  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指出,人民政协常委会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力度。

  创新如何才能真正驱动发展?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中认为,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小组讨论的召集人之一,厦门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兰荪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在于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不能没有它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上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国,对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十多年来,各个科研单位都以SCI作为评价标准,评审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课题立项和申报奖项,都需要用SCI中的统计数据。

  郑兰荪认为,这一评价标准最大的优点在于公平。“正如高考,我们都知道,高考考得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他说,“但谁也不会怀疑,高考是相对公平的评价方式。”

  近年来,我国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的逐年上升,不能不承认SCI导向性的重要作用。然而,论文上去了,科技驱动创新仍显乏力,有人便将矛头指向了SCI。

  郑兰荪则指出,如果没有SCI评价标准,容易滋生科研腐败等,“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体系,很容易出现科学工作者利用关系网获得资源等利益”。

  因此,科技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SCI存在诸多问题,但科研评价却不能没有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