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的建筑设计水准和实力在世界享有赞誉。第一次上课,就让樊芮感到惊喜——那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一间真正的画室,“老师可以走到你的画板旁边来指导。”同时,还会有助教用相机记录下学生作品每一周的进度。老师的认真投入,让他感到“拜师求艺”的满足感。
对很多“陆生”而言,这份磨砺的经历,让他们眼界开阔,学会接受更多差异,用乐观的心态学会包容,学习的能力大大提升。
当然,90后的孩子们正是爱玩的年纪,得知赴台的消息时,他们个个打定了主意,一定要玩遍台湾的大街小巷。事实上,通过实地的考察和体验,“陆生”们沉淀下的,是对台湾的了解和眷恋。
买杯波霸奶茶,或点一大份鸡排,深爱泡汤和摄影,谈论政治娱乐八卦,是台湾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这些也成为“陆生”对台湾的深刻印象。
更令他们高兴的是,在“陆生”的带动下,不少台湾青年也开始更多地了解大陆,了解西安。他们特别关注“十八大”,尝试使用QQ,在网上搜索“甄嬛传”……
“原以为两岸学生的思维、观念、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但实际上隔阂并没那么深。”在辅仁大学做交换生的陈信予说。
经过一学期的台湾生活,在台湾辅仁大学学习的“陆生”张佳影对海峡两岸之美,下了这样的注脚——两岸的美,需要分别生活在这里才能慢慢体会。对两岸的了解愈多,就喜欢愈多;喜欢越多,愈有无穷的动力去了解。
“未来,赴台求学将越来越热,特别是台湾大学这样的名校,集中效应将日渐明显。”西北工业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孙瑜说。
“经历了独自在外求学历练、思考人生的过程,在交换生身上,收获更多的是成熟和自信,和对海峡两岸的热爱。”对这些求学的“陆生”来说,“有意义”远比“有意思”显得更重要,正如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曾经撰文告诉“陆生”的那样:两岸未来的发展,他们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王凡华 本报记者 孙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