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被曝光后,少数民族加分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如何让少数民族考生的利益在高考中得到真正的保护?调查显示,49.5%的人建议,可限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不用通过高考加分;39.8%的人建议,加分政策只适用于自治区、州、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考生;10.6%的人表示应该让所有的少数民族考生都可享受。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认为,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是从整个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出发,而不是单独针对因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这项政策不能因噎废食,在操作监管环节应更为严格。
有专家建议:清理加分项目让百姓广泛参与
看到海淀区高招网上长长的加分名单,胡女士不禁为“裸考”的女儿捏了一把汗。女儿所在的学校今年共有400名毕业生,获得各种加分的就有一两百人。“加分也成了竞争的工具。有的高中为了吸引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会在他们入学时就承诺:如果报考本校,就保证高考时加20分!”
调查中,63.9%的人认为高考加分政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37.2%的人认为最大问题是各地加分政策以及各高校招收的标准不一。
“加分项目清理的基本原则,第一是弱势补偿,要明确弱势群体的涵义范围,制定标准,控制比例;第二,分不能加多,补偿也不能过度,否则就会形成对一般考生的不公平。”周洪宇说,高考加分不能由权力部门来任意决定,应该由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理解的过程也是关注和监督的过程。总体来说,加分一定要适度,要严格控制总量,只减不增,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弱势群体不可能越来越多。
还要公示被加分者名单。他强调,公示的范围要广,在学校里公示,由家长、教师、学生共同监督。并且要在醒目的地方,定时定点,不能今天在行政大楼,明天在哪个领导的办公室。同时还要在互联网上公示。
调查中,24.2%的人认为现在加分公示的时间太晚,也过短。42.9%的人期待阳光录取,认为各地所有加分考生名单均应在考前开始公示。
郑若玲也表示,目前招考过程应做到信息完全充分公开,从政策制定,到信息详细内容都要公开,而且公开范围要扩大,在这一点上应制定统一的制度规范。
“要加快制定《考试法》,将考试招生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杨东平建议,明确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利与责任,严厉打击作弊行为,追究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弄虚作假、侵犯受教育者权益的法律责任。
调查中,57.1%的人赞同确立高考加分问责制。其中32.1%的人认为大学招生办应确保本校所录加分考生无作假;16.9%的人认为各地招生办应确保本地加分考生无作假;8.1%的人建议,作假考生,一经发现不予录取,入学后发现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收回毕业证。
“不能笼统地谈问责和惩处。要分清楚责任主体是谁,要是不加区分,又会形成新的不公平。”周洪宇认为,“不管怎么处理,一定要以人为本。因为这其实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公民教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实习生 李颖 记者 黄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