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学习演进过程中有过两次革命。第一次早在公元前300年,以孔子创立私塾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开创了教育先河。第二次是于16世纪,以夸美纽斯创立课堂学习体系为标志,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导入教育,创立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在其光辉灿烂的历史长卷中,教育始终是其中最崇高,最凝重的篇章。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沿袭的仍是孔子的私塾制教育思想。在建国后,也只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始有了新的教育思想,即"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强调素质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它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场新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革命。中国的传统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已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一、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形式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所谓网络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主要表现在:1、人们的知识主要从网上获得。2、自主学习将替代灌输式教育。3、教学手段和学习场景将成为虚化。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一)教育形式已从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单向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以往,教学形式大多是教师在固定的场所,利用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场所、时间及心理因素的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已在发生根本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入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但仍没有关键性突破。如今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又增添了新的功能。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而且可能实时的与各地教师进行交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大激发了其学习热情。
(二)教育模式已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们凭借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由围墙封闭起来的校园内进行教育。每年国家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院校的各种硬件设施,要扩大办学规模,这个资金必须无限制的投入。而我国由于财力不足,用于高教的教育资金总是捉襟见肘,致使高教发展迟缓。而人才的落后,又使得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兴起,学生可在任何可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进行学习,这就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概念,使学校教育能面向全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育,使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不再受校园硬件设施的限制。
(三)办学形式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转变。以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办学层次内的全日制普通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属于这一层次的人群几乎不可能参加具体的学习活动。现在,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发展,一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生存和发展,已形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因而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人群,对高等教育有了空前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要,也为学校自身发展,学校的办学形式正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发展,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校进一步丰富教育功能,拓展办学形式提供了条件。利用网络教育,任何一位几岁甚至几十岁的学习者都可以得到免费的终生在线服务。
(四)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终身教育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借一次性获得的知识,凭借一门专业技术,基本上可以享用终身。但在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校里书本上所学习的内容早已陈旧过时,于是不得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学习,甚至还要重新返回院校,致使重复学习又不能立刻适应工作。而利用现代计算机的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料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且可以终身接受教育。
二、网络教育在当代中国的现实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