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正成为一股潮流。相比传统业务将对校园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支持开放教育的校园信息化体系将成为各高校信息化技术服务部门普遍面临的问题。文章将对开放教育模式下的信息化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种普适的校园信息化开放系统架构,并以浙江大学信息化学科服务开放系统的实践为例进行案例说明。
校园信息化与开放教育业务的融合
开放教育表现为课程的自由选择,本质上却是教学资源的重新分配,由于教学资源将不再受物理空间限制,也可以认为是对教学资源的重新定义和认识。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教育主体,利用教学资源从事教育活动,开放教育带来了教学资源的开放,因此将促使校园信息化作出改变以适应新的需求。
校园信息化通过信息系统处理人、资源、活动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人指的是跟教育相关的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等教育主体与受体,资源是指教学资源相关的校园、教室、仪器设备、办公设施、图书文献等教育生产资料,事项指的是教学、科研,也指社会服务、管理等教育活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改变了信息系统对资源的处理,进而改变了系统对人与资源关系的处理、以及人、资源与教育活动事项的关系处理。因此需要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一个支持开放的校园信息化平台。
校园信息化开放系统一般架构
当前高校信息化普遍面临两方面挑战,分别来自校内和校外。校内师生已经不满足于“查查学分选选课”等基本应用,要求信息化支持更广泛的业务面,包括对教学、科研过程活动的支持,也要求更丰富、更个性化、更智能化的应用设计,改善体验。校外开放式教学资源、开放式课程等大众化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为师生提供了更多更有吸引力的选择,但是由于机制上的因素,如学分认可问题,客观上降低了师生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有效性、实用性。综合两方面挑战,校园信息化在内主要表现为个性化功能需求满足,在外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个性化需求要求校园信息化更高的投入和更灵活的架构,开放共享要求校园信息化具有互操作性。根据信息系统分层原理,可以将信息系统自底向上划分为数据层、功能层和应用层,新的需求要求校园信息化体系分别在数据、功能和应用层具有开放互操作性,为此我们将校园信息化体系分层为:开放数据层、开放功能平台层和开放应用层。因该体系以直接满足校园信息化用户需求为主,属于校园信息化技术服务部门的信息化服务内容,我们将这样的体系称作校园信息化开放式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信息化开放式服务体系
开放数据层实现校园信息系统间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双向存取;开放功能平台层通过公共应用组件重用实现校园信息系统功能层互联互通,一方面以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另一方面为个性化应用提供框架;开放应用层通过分权分域,面向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应用,从而支持教育业务活动开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