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的恶意程序拥有强大的开发能力、传播能力,手段更加隐蔽,危害也更大,社会影响更大,企业级恶意开发者正在大显身手,本文将解密他们的运作机制,提出应对策略,打击恶意程序的发展链条,从而给移动应用者一个清平的世界。
陈宏伟 360高级手机样本分析师
恶意程序开发者,这个定义来源于360移动平台中的恶意开发者数据。从图1可以看出,2013年,恶意程序的开发者数量,个人开发者的数量(2442个)明显要比“企业级”开发者(1496个)多。2014年,个人开发者的量(1579个)有所下降,“企业级”开发者的数量(1292个)下降反而不是那么明显。2015年,个人恶意开发者的数量出现锐减,仅为1114个,反而企业开发者的人数更多一些。
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基于移动开放平台的恶意个人开发者的数量,是在减少,而“企业级”开发者,它的数量相对稳定,而且还有一个增长的趋势。那么,为什么开发者会演变成为恶意开发者?
恶意开发者有几类:第一,使用恶意广告;第二,发布山寨应用,发布低俗色情应用,强制下载第三方应用,无提示扣费。当然这也是其赚钱的方式。第三,窥探用户隐私;第四,提交虚假的身份信息。为什么虚假信息也是恶意开发者的一项?因为在360移动平台提交应用或者上传App,需要做一个开发者信息校验的,而某一些人为了躲避校验就要上传虚假信息,当然他一旦上传虚假信息就被拉黑了。但由此统计出来企业级恶意开发者的数量越来越多。
流行的恶意程序类别
那么,这些恶意开发者到底做了什么?
(1)流量僵尸木马
2015年7月,我们发现有90余款游戏被植入了一段恶意代码,这段代码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联网下载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目的是为给某收费引擎和导航刷流量,于是便会下载另外一个列表,里面含有搜索关键字。其在后台模拟一个完整用户点击的情况下去做一个搜索,而且每次解锁之后都会做一次搜索,从而给用户造成极大的流量损失。该行为是受云端所控制的,如同一个僵尸一样,所以我们命名为流量僵尸。
流量僵尸木马第一个模块就是下载恶意模块,其自身不能自动实现,需要动态地从云端获取代码。我们截获了它下载代码的截图,随后拿到了模块,发现其最重要的目标是给搜索引擎带点击量,搜索内容比较丰富,还有分类,包括娱乐、时政、新闻等。其关键词非常精确,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在模拟一个真实的用户,从而不会被搜索引擎的机制所发现。最后一步是模拟用户做一个搜索的操作。针对流量僵尸这一批样本,我们做了一个完整分析,发现有26%的应用是这样做的。
(2)暗扣木马
2015年8月,某品牌的用户扩展更新,发现了截图的情况,手机上凭空多了一个应用,关了以后还会打开,删了以后还会出现。有些用户的手机还显示了ROOT。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个木马经过详细的分析以后,发现大概是这样一个执行流程。首先它伪装成某一款正常的软件进入到用户的手机中,自带ROOT模块,进入用户手机就会把这个模块释放出来,在静默的情况下ROOT用户的手机,如果用户ROOT不了,它还会从云端继续ROOT用户的手机。如果ROOT不成功,它就不工作了,如果ROOT成功,它就会ROOT其他模块。手机感染该木马之后还会篡改系统文件,这就是为什么有用户手机出现中了毒删不掉的问题。它有强大的自我保护。
随后我们进行了彻底的大排查。我们在一个伪装成游戏的软件,daily racing的变种,在其运行的衍生物中发现了名为ngsteamprf.xml的配置文件。这是fastmotay的文件,也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最主要的核心病毒程序。在另一个变种的方式中,也发现了。当然不仅是我们发现了,又过几个月,国外FireEye在其博客中也发布了该恶意程序,指出这个恶意程序的作者来自一家中国公司。
fastmopay、ngsteam、xinyinhe,它们同隶属于深圳一家公司。通过注册信息,我们知道这家公司是深圳的,实际公司的总部在北京,在北京、上海设有站点,它的核心研发在北京。这家公司员工人数100人左右,技术研发10人左右。这10个人都不是一般人,他们大多数来自互联网跳槽的公司,都是技术高手。这家公司最鼎盛的时候,技术人员有50人左右。其他的人员都是以销售和运营为主。那么,其业务是什么?线上广告推广、应用计费;线下渠道,应用、预装和刷机。他们做的到底是什么?暗扣和流氓广告。流氓广告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上都会弹出几个广告,一碰就下载,一碰就扣钱。暗扣与流氓广告的区别是钱从哪里来。流氓广告赚的是广告主的钱,暗扣赚的就是用户的手机话费。
暗扣的产业链如图2所示。首先出现的是电信运营商。接下来是软件公司,代理商,渠道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作为一个服务,它是一个服务提供者。软件公司,是用正规的应用申请计费代码。我们所说的计费代码都是短信的计费代码,发信息都是付费的,比如发教育类的信息是多少钱,需要付费,就需要向运营商申请一套计费代码。如果软件公司的信息额度用不完,剩下的信息条数就可以卖给代理商,而这个计费代码是嵌在应用程序里面,那么,代理商需要找人把计费代码抠出来,卖给渠道商。知道的人越多越不好,它就会把这个代码封装成SDK,既方便它花钱,也方便它赚钱。渠道商把SDK又卖出去,给了内容提供商,到这里钱就出来了。最终应用会获利,通过扣费。这个钱一步一步往下返。按照行业内部规则,谁有话语权谁就拿得多,大家都很高兴,都拿到了钱。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