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大学开展了一系列IPv6技术示范研究,建立了IPv6实验室,组建了IPv6实验网,建成主教学大楼纯IPv6网络,成功地开展了双协议栈、6to4隧道、ISATAP隧道、IPv6 over IPv4隧道、多点静态隧道、NAT-PT、双栈DNS解析等实验;除建立了IPv6的WWW、DNS、E-mail、FTP基本应用外,还研发完成了基于IPv6的高清网络电视直播、即时通信、网络延迟/掉包监测、端到端可用带宽测量等系统。
学校还积极推进重庆地区IPv6的接入和示范推广工作。2006年开展了隧道方式的接入示范。由于重庆地区高校专线接入困难,隧道方式又比较慢,2008年成功实施了重庆市教育城域网IPv4/IPv6双栈升级,实现了5所重庆地区高校和2家CNGI企业驻地网1G带宽的高速接入。
选择技术路线
重庆大学校园网IPv6升级项目拟建立纯IPv6和IPv4/IPv6两个网。IPv4/IPv6作为生产网,主要为全校师生提供日常网络服务,同时兼顾一般的IPv6应用。纯IPv6学科专网,主要为重点学科、网格应用、高性能计算、IPv6实验研究等提供重要基础网络设施。为了保证IPv6技术升级能顺利进行并逐步实现向IPv6过渡,本校将采用3种技术路线。
IPv4/IPv6网络
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将小汇聚接入向大汇聚接入转型,核心骨干层原则上不做接入,只做交换,确保IPv4/IPv6网络能同时承担IPv4和IPv6信息交换,保证其性能,降低升级风险,网络拓扑由原来的单星拓扑,改为双星拓扑,重要部门采用双归接入,确保IPv4/IPv6生产网稳定可靠。今后设备投入采用轮循淘汰制,使网络真正实现冗余,同时保证设备在最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纯IPv6学科专网
纯IPv6网与CNGI-CERNET2重庆核心节点通过1G光纤连接,确保高性能、高带宽网络应用。纯IPv6网与IPv4/IPv6网实现互连,为应用向IPv6过渡提供实验环境。IPv4/IPv6网是生产网,不可做实验,纯IPv6网允许做实验,将实验研究成果向IPv4/IPv6网迁移。
IPv6应用部署迁移
IPv4/IPv6双栈部署完成以后,应用逐步向IPv6迁移。先向IPv4/IPv6迁移部署,再逐步向纯IPv6迁移。IPv6应用结合学校数字化资源整合建设,将三大平台及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IPv6上。IPv6地址前期采用自动分配,后期要管理到机器、家庭、智能设备等,要与真实源地址认证结合,实现用户与地址确认以及自动配置,防止IPv6地址混乱。在IPv6试商用结束后,将与电信、网通探讨虎溪校区、A、B区家属区向IPv6过渡的问题,将IPv6地址分到家庭。今后校园办公网、家属区网、学生网将消除私有地址和NAT。
应用迁移和推广
根据IPv6的发展应用情况,结合IPv6试商用和我校数字化校园的整体发展规划,我校校园网络IPv6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IPv4/IPv6双栈网络建设
我校校园网是2002年西部项目建设时设计的,系统采用小汇聚体系结构,适用于没有病毒攻击的环境下运行。小汇聚体系结构能做到精细化管理,VLAN划分颗粒度小,可方便实现IP管理与绑定,但小汇聚交换机性能是个问题,抗病毒攻击能力差。校园网升级IPv4/IPv6双栈后,将不再大量使用小汇聚的体系结构,而采用大汇聚体系结构。以网络中心、传动实验室、主教学楼、B区校区、C区校区、虎溪校区组成支持IPv4/IPv6校园万兆骨干网,由若干楼宇组成大汇聚层。对流量大、人数多的大楼及重要区域和部门采用双归接入,对流量较小的大楼采用小汇聚和单归方式接入。
骨干网采用物理链路冗余,设备冗余及双星三环拓扑结构。在设备的投资上,采用设备轮循更换的机制,新购设备作主干,老设备作备份,这样既保证了网络的高可靠性,又使网络冗余变为现实,同时又使添置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