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就业:解近忧 谋远虑
2002-04-04    记者 黄勇 林蔚 蒋韡薇

字体大小:

  3月22日,记者走进了位于福州市五一中路的福州人事大楼,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下简称“中心”)的招牌令人眼睛一亮。

  刚说完来意,一位名叫王平的学生就热情地向记者发出邀请:去看看我们“中心”的新公寓大楼吧,那里,比我们在学校的条件还要好。

  王平是福州大学材料专业2001届的毕业生,老家甘肃。因为专业偏冷,刚毕业时很难找到理想的单位,王平曾非常焦急。但在中心的资助下,王平吃住无忧,一边找工作,一边看书学习,心里一下踏实多了。在联系了20多个单位之后,这两天,王平终于找到了中意的单位,这一天,他正好来中心办理有关的应聘手续。

  去年6月16日,福州市政府正式宣布成立人才储备中心。从那一天至今,该中心已先后储备了1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按照规定,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享受由福州市财政提供的每月23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享受免费集体住宿,中心还随时为他们提供招聘信息。一年多来,已有800多位毕业时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经过时间不长的“储备”后,渡过了原本难捱的择业期,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面对举国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当许多地方还在思考、谋划的时候,福州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吸引更多人才的全新路子。

  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副总经理董文德对记者说,中心的成立,是福州市领导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的具体体现,每年1000多万元的投入,新的公寓大楼又是近1200万元的投入。相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单位,这笔投入或许是惊人的,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却完全可以承受,关键在于管理者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求新的思路。

  董文德说,中心目前正按照市领导的部署,针对今年开始出现的新情况,探索进一步扩大储备规模、提高进入中心的大学生待遇的一系列新举措。

  福州的创新之举重在“解近忧”。许多高校及相关部门在办学和就业指导上的“谋远虑”,则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3月28日,香港城市大学的几名有十多年职业指导经验的高级专家来到杭州。他们应浙江省教育厅之邀,前来传授大学生就业指导良方。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的周加敏处长对记者说,这是整个浙江省高校培养职业化就业指导人员的开始。

  早在半年前,这批被视作“珍宝”级的专家已应邀先后造访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留下了他们智慧的结晶。

  北京师范大学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从今年开始全面展开对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人员说:毕业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去构想未来发展,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难。该校通过对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年级的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刚入学的新生更需要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就业,还是考研、出国,不是到临毕业前才决定的,往往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如果不早作准备,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目标,到了毕业班才做准备,毕业生往往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前景。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讲座、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

  北师大目前已确定了全程就业指导的目标:第一,使学生加深对其专业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第二,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第三,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了解个人兴趣特长爱好,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着眼点;第四,使大学生了解个人的工作动机、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就业目标;第五,培养大学生就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加强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教育等。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也有个简单明了但很有效的办法: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讲座上,就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将《招聘启事》搬进了课堂,让学生明白,你要学什么,社会需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其中的高、中、低标准各是什么。

  上海交大推出了“就业实习”:将学生学习中的实践环节与实习结合起来,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提前进入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双方提前熟悉,有效克服了招聘会上匆匆一面难以定夺的弊端。

  在许多高校,学生进了校门后才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是就业热门,但二次选择专业,手续繁杂,管理难度很大。在中国科大、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鼓励学生加修热门专业课程,并颁发单科结业证书,以此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事实证明在应聘中很管用。

  解决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问题,重在专业前景的评估与预测,并及时进行调整。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对此可谓用心良苦。该校的近百个专业都设有专业委员会,聘任的全是来自清华、北大、人大等各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该校平均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专业评估会,往往一年中就有两到三次专业或课程设置的调整。因此该校的专业目录总是让人感觉“开眼界”,一些所谓的冷门,如文博和文物修复专业,在经过准确的市场调查后开设,变成了就业中的热门。同是一个语言专业,到了大三,就根据不同的应用前景再选修不同的新课程,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进行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良性分流。

  在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度先进工作者墙报栏上,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闵杰峰被赫然放在了醒目的第一位置,因为他对学校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他主持下,该校推出了对已就业学生“包退、包换”的承诺,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信任,毕业生的流向也因此拓宽到数百家单位。

  闵杰峰坦诚地告诉记者,由于毕业生的“销路”已经打开,即使偶尔碰到被退回的学生,在学校帮助下也很快能找到满意的新岗位。这个良性循环,使学校的承诺更有底气。

  在青岛,组织人事部门已规划用5年时间,实现“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开拓毕业生进入基层的新渠道。目前已有近两百名大学生愉快地走上了基层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办企业经理助理的岗位。这项计划之所以进展顺利,是因为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将作为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主要来源;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在村工作期间,工龄连续计算,专业技术职务、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在农村工作两年后,可在城乡间来去自由,回到市区后,参加国家公务员招考,可以加分,同等条件优先录用。

  在温州,非国有企业每接收一名大学生,可以享受5000元的税收减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既要打“阵地战”,也少不了“遭遇战”;“远虑”要谋,“近忧”要解,可谓意义重大、任务繁杂。但无论如何,记者在一个多月的采访中,为发现越来越多“点”上的突破而欣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最好的年华要不要献给农业
· “双证”打天下尚需时日
· 大学生择业关心什么?
· 上海高校将免费为毕业生保管户口和档案两年
· “大三女生年薪40万”有误
· 北京高校京外生源留京时限放宽
· 外企为什么对研究生说“不”
· 新疆取消高校毕业生出疆就业收费的背后
· 三年来四万高校毕业生被选拔到农村基层工作
· 高学历者求职以低调为好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