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快速转型的时代,特别需要这样的道德模范作为民族的榜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进入公示和投票阶段以来,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317位候选人的事迹更是激励了广大群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卫东,作为前两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参与者,亲身感受到道德模范对全社会的引领作用。他认为,在当今的社会里,建立民族的文化认同非常重要,需要用道德精神来凝聚全国亿万人心,所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
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63年肩负起照看烈士墓的责任,让烈士的英灵长眠大地;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23年,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8年……说到往届评选出的众多道德模范和这一届候选人,曹卫东教授总结道:他们的岗位都很平凡,却在日常的普通工作中闪耀出动人的光彩;他们的事迹也很平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在默默无闻的事情里体现出做人的基本道理。从他们的平凡言行中可以看出伟大道德积累的力量,他们没有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将他人与社会放在了首位,克服的正是当今社会的缺陷。
“与其说道德在他们的身上是一种实践,不如说是一种信仰的体现。当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时,我从学生们所表现出的热情可以感受到当代年轻人对信仰的期盼,这些道德模范之所以能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就在于他们所信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深深影响了青年。”曹卫东教授感慨地说。
曹卫东认为,道德模范身上体现出的为国为民的精神境界,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道德色彩,比如尽孝心、讲善举,而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不能坚守和捍卫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面对全球化的今天,就会逐渐失去自我。
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有没有一贯性,传统道德对现代人而言还管不管用?曹卫东认为,尽管随着时代变迁,道德内涵也会不断发展,但其规范是始终延续的,例如真善美这样的内核,古今是一致的。有人以为,科技可以评选,体育也可以论高低,但道德却是无法衡量的。曹卫东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说:公道自在人心,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其实,在道德方面,有两样东西是可以衡量出来的,一是良心,评选别人时恰恰能够衡量出自己的良心;二是时代精神,道德的评选特别能衡量出时代的精神风向,反映出世道人心。当然,这种评选必须是大众评选,而不能仅限于专家。
随着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深入,那些闪耀着真善美的言行正在广泛传播,让各界人士体味出道德的巨大力量。(记者 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