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设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方位艺术教育体系,共分为七个阶段:学前阶段,在幼儿园提倡快乐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要配备大量师资;高中教育,以欣赏为主;大学教育,以鉴赏为主;职业院校,改变原先的薄弱局面;师范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专业院校,除了把专业搞好,还要研究怎样进行全国广大青少年、甚至全民的艺术普及,并培养高素质的师资。
当然,彭吉象也指出,艺术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美育,还有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构建一个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需要大、中、小学艺术教育相互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相互结合,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互结合。“少年宫、文化宫,这个也应该属于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可以成为青少年课外美育的活动基地,博物馆、各种演出厅、电影院等公共场地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
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一问题,彭吉象介绍到,未来艺术教育十年规划要在中小学里面办文化传承学校。教育部已经决定,要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要求到2020年全国中小学建成一批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校要开好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各地和各个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特色,如果全国有500所,甚至1000所这样的有自己艺术特色的学校,我们非物质文化相信就能传承和保存下来。”
彭吉象指出,在构建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过程中,也要善于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比如,美国也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哈佛大学“零点计划”研究发现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出艺术教育从头开始。此外,1994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时发现,哥伦比亚大学有10门要求全校学生必选的“core class” (核心课程),其中3门是跟艺术有关的。“这些都给大学的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很好的启迪。”
艺术教育要为人们提供精神家园
彭吉象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有悠久的传统,从先秦孔子时期就有礼教、乐教,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现代的美学理论是王国维、蔡元培那一代人才真正引进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同时也是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他首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而且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先生的这一观点不是说将美育作为一个教派,而是说人信仰宗教,是因为人需要一个精神家园,他希望通过美育和艺术教育为广大青少年营造精神家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艺术教育不光是要学生会唱歌、会跳舞,而是真正将之纳入艺术教育,让他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彭吉象说。
季羡林先生在世的时候,叶朗教授和彭吉象教授去301医院看望季老,季老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谈论了一个多钟头关于艺术教育的话题。“季先生说,美育和艺术教育对于广大的青年少学生非常重要,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应该让孩子们学音乐,尤其是学一门乐器,音乐能使人沉静下来,如果小提琴太贵,就学二胡好了。他第二个建议是孩子们还应该学书法。书法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一是音乐,二是书法,季先生说得非常具体,都是通过艺术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
彭吉象认为,艺术教育不光是学校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我经常在北大课堂上讲,人有不同的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离开文学艺术。不管你当工程师,当医生,当教师,还是当公司老板,你都离不开文学艺术。你要不就看电影电视,要不就听音乐,要不就喜欢美术,要不就喜欢舞蹈,要不就喜欢戏曲……艺术应该成为人终身的精神家园。人可以有一个职业,那是谋生的手段,但是人总该有一个兴趣爱好,而且最好在艺术领域有自己最喜爱的一项,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说起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与审美情趣的堕落,彭吉象不免担忧,也更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很多大片是烂片,像《三枪拍案惊奇》、《无极》这样的电影都是败坏了人们的审美。其实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彭吉象教授曾和别人主编过《影视鉴赏》,在书的末尾向学生推荐了100部中外优秀影片,因为他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能够真正流传到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