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04-10

高校学报被指成为“最大的垃圾产地”

  学报成行政权力染指学术的缩影

  学报期刊上出现一些含有水分的文章,在外界看来通常是“学报审稿不严”,甚至认为期刊把刊登论文当作创收和谋利手段,才导致被刊发出来的低劣论文层出不穷。

  王亚范向透露,高校学报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授原本“基础不怎么样”,但评审时间快到了,急于出论文成果,于是期刊只好“放放水”;有的老教师都要退休了还没评上教授,教学水平还行,但论文“拼了大力气”才完成,而且选题和质量都“不怎么样”,这种“个别情况”期刊也得“照顾照顾”。

  事实上,“照顾”最多的却还是那些行政领导干部。湖北某重点高校编辑部的老师说,在当今大学,学者们凭借自己的学术声望,可以获得一定的行政权力,即“学而优则仕”;而掌握着行政权力的官员,也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权力和各种资源,获取学术声望来稳定并提升自己拥有的行政权力,即“官大学问大”。

  这一点在高校学报阵地尤为明显,《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就曾以“变革中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为题做过这样的论述:长期以来,社科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被定义为主办单位(高校或院所)科研的窗口,是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成果的园地。在民间,它则被称作是本单位教授、副教授的摇篮。

  更进一步说:从经营运行来看,高校学报只是一个发表论文的机器,一些高校领导和关系户优先开采学报资源,通过这条内部生产线,实现论文的流水发表。

  本是学者交流平台的学术期刊,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少“非学者”的身影。“发论文的不仅仅是教授,有的是企业的、事业单位的、搞行政的等等,但他们都不是教师。”王亚范说,这些“非学者”往往为了职称评定就会加入“攒论文”的行列。

  高校学报变成高校行政权力的寻租之地,学报交易的情景成为行政权力染指学术的一个典型缩影。

  究其原因,王亚范告诉,学报作为学校的行政部门,人、财、物权都是由学校的相关部门掌控,自身没有决定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学报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学报都成为本校教师发表学术成果的“自留地”。

  不解决学术独立性,就没法谈期刊独立性

  也有人将矛头指向学术评价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的失当,使得高校社科学报走上“重量轻质”的道路。王亚范就向举了个例子:“听说一位教授在3年内没有在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到五篇,就不会被某校继续聘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些年见诸报端的也不少。用王亚范的话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每个被冠以专家身份的人都在呼吁评价体系要改变,但为何那么难改呢?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背景是:在专家身份的背后,不少人在现实中还有行政领导的头衔。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熊丙奇给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

  学报异化的问题归根到底还在于高校行政化。他表示,目前的社科学报考核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化的评价方式,论文数量、SSCI引用等等,这种急功近利的考核方式只是方便了考核一方即手握行政权力的人,而从中受益的同样是这一拨人。因此,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就必须从行政管理方开刀。

  “学报异化的问题在于,大学都不是独立的,没有真正的学术自治,那你怎么推进学校内部的机构摆脱行政的干扰?”熊丙奇告诉,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学报期刊让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去办,以保持其独立性。

  这一点可以用教育部在“名刊工程”上的尝试为例。在王亚范看来,该工程的推出,是想通过评比建设一批名刊,带动整体学报的发展。但是,由于评比的要求条件较高,追求大而强,不少地方院校学报认为“距离较远而缺乏信心”,因此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认为,“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实施,对改变学报的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只能影响到少数高校学报,主要是名校学报。而绝大多数学报依然故我,看不出明显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其多数名刊都被部属院校学报所占据。

  正如厦门大学教授谢泳所说的,为什么明显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可以通行无阻?因为中国的学术权力并不在学术共同体手中,而在相应的行政机关掌握中。所以,要打破这个学术习惯,则需要学术权力向学术共同体回归,但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邱晨辉 实习生饶懿 魏苓)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