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13-01-14

徐匡迪:科学殿堂不容玷污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

  英国的学术腐败现象相对较少,这与其构建科学评价体制、注重从源头上遏制学术腐败有关。比如高校对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没有定额规定,在需要使用量化考核时兼顾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此外,英国的学术刊物比较注重对论文造假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曾经说过,剑桥之所以能够培养出牛顿、达尔文等许多大科学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他们提供了学术自由。剑桥大学聘任教授,并不是简单地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成立一个委员会,用一两年的时间来仔细甄选,看哪些教授在这个领域里是能够领先的,是能够应对这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的。当然要说一句,英国实际上很保守,在很多大学里,一个系只有一个教授,其他的都是候补教授,这样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

  还有一个例子,帝国理工学院的华人教授郭毅可说,他是2002年被评选为教授的,那时候他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他在“大规模数据分析”这个专业领域比较有影响。于是他找到学校,提交自己这个专业领域全世界领先的前5名专家的名单,他们都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微软等非常知名的人,帝国理工学院就邀请这5名专家进行函评,结果他们都认为郭毅可达到了教授水平。最后,学校为他新成立一个系,聘请他为教授。

  英国学术界已经不是简单地看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这两个指标,他们摸索出更加科学的量化体系,如现在许多机构采用豪尔赫?希尔施提出的H指数,这是一个同时考虑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指数,举例来说,爱因斯坦的H指数是96,达尔文的H指数是53。据介绍,一名物理学家的H指数如果能够达到12,就足以在世界名牌大学拥有终身教职了。

  我国期刊数量非常多,有9800多种,其中学术刊物6000多种,居世界第二。但大多数期刊订阅数量小,因为专业面比较窄,发展资金匮乏,一些学术期刊为了增加收入,收取版面费任意扩充版面,甚至发行大量所谓的增刊,来稿只要给钱就发表,催生了大量“垃圾论文”。

  目前,我们几乎所有的科技、教育和管理岗位都有论文考核指标,以此来决定聘任、薪资、升迁、学术资源分配等。应该说,这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没有这个,拿什么来评呢?但是,如果只有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够的。

  美国是最早将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的国家。1993年,美国颁布法律,明确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美国科学评估是由政府出资,评估机构完成,评估机构立法化、社会化、中立化。

  美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一般不引入SCI论文指标,因为评估机构里专家非常清楚哪些论文是有水平的,哪些论文是有影响力的,不需要靠杂志的名声来评估。同时美国设立了研究诚信办公室,专门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2年10月1日发表了有关论文撤销的研究报告,就是把论文分成论点、论据撤销,因造假或者被怀疑造假而撤销下来的论文所占的比例相当于1975年的十倍,可见论文造假并不单单是中国的事情,更是全球的事情。其中,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这类稿件占四分之三,而在因剽窃和重复发表而被撤销的稿件当中,中国和印度占了大部分。

  对截至2012年5月被撤销的2047份生物医学类论文稿件的调查显示,67.4%是因学术不端,其中43.4%是造假或者被怀疑造假,14.2%是重复发表,9.8%是剽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杂志都是保证没有问题的。以大家都知道的美国《科学》杂志为例,它设有专门的编委会,由来自全球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是每个学科的顶级专家,负责审查来稿的学术价值。寄往编辑部的论文只有大约1/4能够通过编委会审查,而这些论文最终发表,还须经过其他外部专家,因为这100多人在上面是有名字的,有人可能要打招呼,所以还需要外部专家匿名审查。以2010年为例,《科学》杂志收到全世界1.25万篇科学论文,最终只有7%被发表。

  总之,所有弘扬科学道德和防止学术不端的各种措施都是围绕着――让真正的金子发光,使优秀的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得到世人的尊重,使科学的殿堂保持圣洁和美丽,不受玷污。(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