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国:创新,是科教兴国的灵魂
王正国十分赞同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培养了一大批思想进步、能力超前、推动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
王正国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做学问的地方,作为学术殿堂,非学术影响不能太多。面对大的科研项目,都要来切块蛋糕,经费分散、精力耗散,对科研干扰很大。不少四五十岁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干得很苦,源于某些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他们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去跑项目、争经费,向现行评价、考核与奖励制度妥协,不断开会学习、应对各种检查,有一半时间用于科研就很不错了。干扰让你难以静心,何谈创新?
“官本位导致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导向错位,直接表现在对知识分子尊重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以至于不少本来做学问的人一有机会就愿意去当官。”王正国说,学术一旦遭遇功利,创新就会成为泡沫。
“四位一体”应对创新瓶颈
如何打破科技滞后瓶颈、实现创新“突围”?这是王正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教生涯中,创新是始终不变的主题。为此,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项国家级科研成果,6项国际、国内学术成就大奖,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计划”特聘教授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回顾走过的科技创新路,王正国提出需求牵引、体制创新、宽松环境、人才梯队“四位一体”的应对措施。他进一步解释说:
第一,需求牵引就是要把探索重要科学问题与解决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结合起来,面向学术前沿,进行创新性研究。
第二,体制创新的核心是改革“官本位”的管理体制,鼓励学术自由,支持创新探索,允许创新失败;推行去行政化,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营造学术氛围;创新评价体系,以成果价值为导向,培植创新学习研究和人才成长土壤。
第三,宽松环境,就是要让科研人员有自由的空间、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赋予他们更多的科研和团队组建权利;尊重知识,改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
第四,杜绝滥招学生,减轻教师压力,鼓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全面培养学生,鼓励外语教学和与欧美名校联合办学,在多文化碰撞中培养创新人才,形成生生不息的人才梯队。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