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游雪晴 高博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0-10-11

邹骥:中国低碳技术可分为3类 低碳发展必须有续

  虽然已经离开气候变化谈判中国代表团一年多了,但邹骥依然是这个圈子的活跃人物。此次天津会议上,与各方代表专家沟通交流,忙得不亦乐乎。作为曾经的技术转让领域主要谈判代表、现任的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首席代表,“低碳技术”始终是邹骥要谈的核心话题。

  邹骥认为,虽然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上的立场和原则没有重大调整和改变,但态度和战略发生了转变。面对一如既往的强大减排压力,在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同时,中国更积极地表达要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决心。

  谈及这种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原因,邹骥几次用到了“切肤之痛”这个词。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环境、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大矛盾愈显突出,原来那种“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不能再继续了。

  对于低碳技术的发展,邹骥按照技术研发周期,将低碳技术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基本成熟的技术,比如超超临界技术,3年前中国第一台超超临界机组在浙江玉环装机时,还是个“阳春白雪”的高精尖技术,但现在已经遍地开花。第二类技术是目前正在做示范,其成熟度还没有达到商业运作的程度,比如,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大容量风机等,这类技术可能会在几年后趋于成熟而商业化。第三类就是诸如光伏电池、第四代核电站、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不会研发成熟的。中国的低碳技术应该有序发展。

  邹骥认为,虽然目前看中国的制造技术进步飞速,但设计和研发技术都还很落后,低碳技术标准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低碳发展中占得先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