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打击学术腐败标本兼治
新华网巴黎2月27日电(记者卢苏燕)
学术腐败与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一样,是在某种利益驱使下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剽窃抄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学术腐败是科研领域的一颗毒瘤,它能玷污学术界的纯洁,使公众失去对科学研究的信任,最终阻碍科学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根治这颗毒瘤也是法国整个学术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的迫切愿望和需要。
对于学术腐败,法国科技界的态度是:加强管理和法律制裁只是一种手段;由于科学研究及其过程的复杂性,许多事情很难被明确地辩明是非。因此,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自律性,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审和鉴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正因如此,法国至今尚未出台任何专门针对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的法律法规,而各研究单位所提倡的也一直是加强行业道德教育。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伦理委员会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研究人员尊重科学伦理,正确处理个人研究自由和对社会义务的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此外,他们还主张重视对科研人员工作的整体评价,避免研究人员过度追求眼前利益。
其实,学术腐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是近年来数量有所增多,手段有所翻新罢了。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研究人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学术界对名誉、地位,乃至金钱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二是社会上追求眼前利益的浮躁情绪对学术界的渗透和影响。
毫无疑问,制定法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学术腐败,但它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加强自律确实能够减少某些腐败现象的发生,但面对外界的巨大影响,单纯强调研究人员的自律也未免太显苍白无力。用法国专家的话说,学术腐败现象日趋增多是大环境造成的,打击学术腐败一定要标本兼治,也就是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要彻底铲除产生这种现象的土壤,营造一种严谨治学的社会氛围,使学术界这片净土能够保持应有的纯洁。(完)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