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要资讯 专题 专家专栏 理论研究 分析报告 行业观察 学术会议 建设快车道 远程教育 基础网络 数字化校园 锐捷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旧)  >  征文活动
语文学科整合在信息技术中
http://www.edu.cn   2006-02-13 作者:朱德勇
字体选择  【】 【】 【

  摘要:“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整合语文学科并体现在信息技术中更显得突出,本文旨在探索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理论、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应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一、什么是整合?

  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A、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B、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C、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D、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管信息技术与哪个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学科教学永远是主体,而不是计算机或者其他什么学科。“整合”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也即被整合的个体决不能丧失其自身特性。就语文学习而言,首要的是要认识、理解教材,而不是教法。教材是内容,教法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我们的试验操作应切实做到使它姓“语”,这就要求我们在试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文字、声像、读物所提供的知识和内容上,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常常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和事,只有“读万卷书”,没有“行万里路”,对生活,对反映生活的文字、声像、读物的理解就是十分有限的。所谓“行万里路”,就是在实践生活中去加强生理体验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读物的理解,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就需要学习者和外部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个性特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朗读训练的教学,便谈不上是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教师成功的示范朗读,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有时甚至是朗诵或表演,都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情境,再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物及人物的神志特征,揭示文章所描写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便是简要的说明文字,也可通过朗读的情绪,揭示作者的内心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予可以为朗读频添色彩,如配乐、配画朗读,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但这决不能代替学习者自身参与的朗读实践活动,所以我们也应该杜绝语文课堂上只闻打字声不闻琅琅的读书声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一)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二)它是可以用来优化的工具。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到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许多种生活;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些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用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重现历史的轨迹;而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已然片断,让学生间接地而逼真地去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如在讲授苏轼的 《水调歌头》时,利用网络下载王菲演唱的歌曲,并配以 Flash 动画 , 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很好。再有,在教授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播放古装的 Flash 动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感受到了词人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优美的音乐电视、电视诗歌散文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加以利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是以往的仅凭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学条件是不可比拟的。当然作为工具免不了有一定的局限,它能够优化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优化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我们也不能指望它能如此。

  (三)它是服务而不是取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只求一种简单的直观性、可视性和廉价的活跃气氛,只能是糟蹋具有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内涵的文本,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误入感观化、低俗化的境地。因此,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

  (四)它本身在成为一种“文化”。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多地汇聚了人类已成定论的精粹文化,同时它并不拒绝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各种新鲜文化。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节奏、交往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变化已成为一种新颖的文化而被语文学科所吸纳,却又影响着语文教学。从浅层方面来看,许多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汇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开来,如硬件、软件、E-mail、QQ、网友等;从深层方面来看,语汇本身就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反映,且又不断的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更大发展,如言论阵地、信息传递速度、人们的交往途径的大大改变,创造了大批新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造就了新一代的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这些全新的网络文化自然而然地渗进了具有时代敏感性的语文教学之中。这种特殊的利用和参与关系,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便利。

  (五)信息技术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领域。

  有助于语文学科中主题化教学的开展。主题化语文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习得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形成新技能。我校前不久开展的“校庆七十周年”主题作文教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活动过程按照“确定主题-搜集、研究、整理资料-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四个步骤进行。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关于学校的历史等一组话题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若干个题目,作为研究对象。在网上搜索与此相关的一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们作汇报、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校园网以及报纸(扬州日报)等大众媒体上展示、亮相。

  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工具,而且还开拓了学科教学内容,对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发了以“甘泉山的传说”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它以家乡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内容,以调查采访、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工具,以“确定主题-研究探索-综合汇报-成果展示”为活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1、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初、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登泰山记》、《虎丘记》,唐诗、宋词,《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2、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4、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但在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展示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有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在很多时候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当,虽然花了许多工夫,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记住的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进行选择,根据需要进行运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主线,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多媒体教学这个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果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或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的,不管技术如何精湛,手段如何美妙,都要忍痛割爱,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有动画,有声音,有影像,有模拟,在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以服务教学要求为标准。只有紧紧围绕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到达教学目的,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之处,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教师授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切不可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代替,而要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机器为人服务。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教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这个作用是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手段不能替代的。切不可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什么也不用讲,什么都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这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禹飚,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和体会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要 闻

热点新闻
建设快车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1994-2008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