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和主导的异化
http://www.edu.cn 2006-02-10 作者: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李志民:互联网促进人类文明... 11-15
|
邗江区甘泉中学 高红梅
摘要:目前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尤其是教学主体和主导异化现象的出现值得关注。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教学主体、主导、异化 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变是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实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的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教学主体和主导异化的现象,这从根本上背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 一、发挥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体地位的异化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普遍接受。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这是大部分教师能达到的学生主体作用时的理解。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丢失殆尽。 2、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3、抛弃教学主体,变相“满堂灌”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内因;主导者必须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纽带,即辅助功能。决不能简单地以多媒体来完全地代替教师的授课,演变为新型填鸭式教学工具。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其一,喧宾夺主。满堂课一会大屏幕投影,一会大屏幕电视,各种多媒体轮番上阵,让人眼花缭乱,新鲜劲足,淡化主要任务;其二,变相满堂灌,教师讲台上卖力操作多媒体,学生静静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 4、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 5、对教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方法的误解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准备是基于学生为达到意义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上,而非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堂课的教学而做的一种准备。因此,对于学生事先预习的教学相关知识,应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或知识水平来体现是恰当的。但在有些课上学生读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从他们的反映来看,这种知识的预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深入理解或提高,而是一字一句地机械地读。读的学生没有领会,听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收获。这种预习就是低效率的无甚实际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通过网络或CAI课件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扩展阅读,有些教师则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只要教学任务保证完成就可以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必要补充,是保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对教学内容的必要拓展。因此教师对于扩展阅读的指导及帮助也不容忽视,从某个方面讲,这个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迁移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的异化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1、 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教师们一昧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其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遵循的原则可以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的活动,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以一堂七年级语文课“节日”为例,教师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中秋节、龙舟节、元霄节三个节日。学生根据上网查询的资料及自己已有的对节日的理解表演了这三个节日,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一没有体现出某节日最核心的风俗特点,如中秋节不应只表现嫦娥和吴刚相聚的故事,龙舟节是赛手们自划竞赛中体现力量、友谊的比赛,在学生活动中只是做出划船的样子来是没有办法体现出来的;原因二是没有达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加工、概括、表达学习材料的能力的目的,一个学生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在读,另一个学生放幻灯片,其他的学生在演哑剧,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教学目的没有达到,原因三是一些常用的技术设计、操作上也要对学生提供帮助。如不易频繁使用过于嘈杂的声音、主题页的设计尽量简洁、加强对材料的提练总结等。 3、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下,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被很多教师忽视或认为根本不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做为示范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鲜见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课堂的纵深度差,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书”目的达到了,但是没有完成“育人”的目的。 4、抛弃教学重点,舍本逐末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有助于本节课知识内容或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这也是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任务和魅力所在。 实际中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特点,运用多媒体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将抽象的、难以言述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有趣的、感官易于接受的视、听等认识方式传授给学生,若只停留于图"好看"、做表面文章等虚无缥缈的做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际中出现的误区:其一,运用的多媒体资料要么对课堂教学用途不大,要么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毫无关联;其二,本来通过讲授学生就可以直接接受的次要内容,却非要用多媒体演示;其三,多媒体资料的选择本来应该是有助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但由于选择和应用不当,反而又出现了新的疑难知识点,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无谓的理解难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适应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惟其如此,才能避免教学主体和主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异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