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将加重国学内容 教育人士持肯定态度
2014-11-03    人民网-长沙晚报

字体大小:

  长沙市一中高一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徐国鸿是一位国学爱好者,今年6月撰写了长沙市一中2014年高考对联。他表示对语文教育出版加重国学内容的做法很认可,“增加国学分量,可以提高语文的文化含量,避免肤浅之弊;可以提升语文的文化品位,使之更雅正;可以加大背诵量增进积累,让语文教与学更加求真务实:真正涵养一个人,一个有文化、具中华气度的人。”

  “学生学习和诵读古诗文,是一种文学积累,帮助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中促成人格的全面发展。”长沙某学校的李老师表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应该被传承下去。

  “本学期开始,我们准备让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课程和学校管理。”岳麓区教育局局长喻晓黎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岳麓区将在全区中小学和社区中重点推行“国学进校园、国学进万家”系列活动。

  建议

  国学选材应适合中小学生读背

  除了课本中国学内容占比加重,长沙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加重了学生学习国学内容和诵读练习。

  在大同二小,五年级二班的同学除了课本学习外,老师还要求他们背诵《日有所诵》。记者看到,每单元内容基本以诗歌为主,既有余光中的“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更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芙蓉区小语会理事长、大同二小语文老师李娟娟认为,中国语言之美,要静静品读;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诵读,是亲近母语的最好方式。”

  咸嘉博才小学校长陈艳萍介绍,从本学期起,该校重点推行国学进课堂、进校园活动。在今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就特别设置了一个全校师生齐诵《弟子规》的活动,孩子们优雅吟诵,场面令人感动。“小学阶段一共75首必背的古诗,我们把所有的古诗都配上音乐,用吟唱的方式推广。”陈艳萍说,“国学不能只靠语文老师推进,而是音乐、美术老师一起来做教研,怎么让孩子觉得易接受就怎么来,因此会展开丰富多彩的吟唱活动。”

  徐国鸿也非常推崇这种方式,“学生对国学的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习语文,要读,要咀嚼品味,体会诗文背后细腻的情感。”

  徐国鸿表示,加重国学内容,增加内容主体是文言,“初中语文学习的难度肯定会增加,但是并非不能接受。”他建议,选材相对来说要浅显一点,适合读背,静静咀嚼。记者 岳霞

  市民故事

  90岁爷爷只读了两年私塾

  90后研究生感叹“更智慧”

  90后杨天泽在英国杜伦大学读研,因为做过孔子学院相关志愿者,也算是国学的忠实拥趸。接受国外教育的人如何看待国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天泽讲了爷爷的故事。

  在他眼里,90岁的爷爷“有文化”。其实,他爷爷并没上过正规的学校,只是小时候读了两年私塾,后来驾条渔船,从洞庭湖到长江,总算把一家子从饥饿困顿中拉了出来,到现在,已经繁衍成一大家族。“我爷爷喜欢看天气预报,有时吩咐家里人明天不能晒被子,他不说他看了天气预报,会说‘雨前庭蚁闹’。”杨天泽说,家里每年春节的对联都是爷爷亲拟,功底扎实,“我根本写不出”。

  在英国,现在找工作很困难,杨天泽觉得学习压力大,总觉得知识不够用。但他认为,爷爷虽然只读了两年的《弟子规》《千家文》《三字经》,却“妥妥地”比他更有智慧。

  “我觉得国学,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杨天泽这样表达他的理解。

  网友观点

  @jj王小明:读中华经典很好啊,古文越早读越好。文学就是要积累到一定量才能有感受。

  @不明不白:古人的精神财富、经典的文化瑰宝需要靠教材来传承和延续,我们的教材,应该留点精神财富给孩子。

  @jkiuy118: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古典诗词,不能要求太高太急,能熟读几首、背诵几首,就足够了。

  @另有其人258:古诗文的作用很重要, 所以,合理的、适量的、循序渐进的古典文化熏陶,对个人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hwy520:合理即可,也别一窝蜂,过犹不及。

  @way8188:新增古典诗词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增加多少、在几年级增加,这应该有待考量。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探访:东营从小学到高中 古诗词一直挺“受宠”
· 湖北中小学教材:古诗词没减少 相关分值还有增加
· 郑州小学教材:12册课本里有80多首诗歌
· 京翰专家:学习古诗词要注重五点
· 京翰专家:学习古诗词要注重五点
· 教育评论:学生古诗诵读切莫“功利”
· 一年级课本古诗词明年增至22篇
· 初中语文古诗词汇总——诗中自有黄金屋
· 新课标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
· 2012高考语文古诗词完美复习法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