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市一中高一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徐国鸿是一位国学爱好者,今年6月撰写了长沙市一中2014年高考对联。他表示对语文教育出版加重国学内容的做法很认可,“增加国学分量,可以提高语文的文化含量,避免肤浅之弊;可以提升语文的文化品位,使之更雅正;可以加大背诵量增进积累,让语文教与学更加求真务实:真正涵养一个人,一个有文化、具中华气度的人。”
“学生学习和诵读古诗文,是一种文学积累,帮助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中促成人格的全面发展。”长沙某学校的李老师表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应该被传承下去。
“本学期开始,我们准备让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课程和学校管理。”岳麓区教育局局长喻晓黎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岳麓区将在全区中小学和社区中重点推行“国学进校园、国学进万家”系列活动。
建议
国学选材应适合中小学生读背
除了课本中国学内容占比加重,长沙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加重了学生学习国学内容和诵读练习。
在大同二小,五年级二班的同学除了课本学习外,老师还要求他们背诵《日有所诵》。记者看到,每单元内容基本以诗歌为主,既有余光中的“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更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芙蓉区小语会理事长、大同二小语文老师李娟娟认为,中国语言之美,要静静品读;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诵读,是亲近母语的最好方式。”
咸嘉博才小学校长陈艳萍介绍,从本学期起,该校重点推行国学进课堂、进校园活动。在今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就特别设置了一个全校师生齐诵《弟子规》的活动,孩子们优雅吟诵,场面令人感动。“小学阶段一共75首必背的古诗,我们把所有的古诗都配上音乐,用吟唱的方式推广。”陈艳萍说,“国学不能只靠语文老师推进,而是音乐、美术老师一起来做教研,怎么让孩子觉得易接受就怎么来,因此会展开丰富多彩的吟唱活动。”
徐国鸿也非常推崇这种方式,“学生对国学的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习语文,要读,要咀嚼品味,体会诗文背后细腻的情感。”
徐国鸿表示,加重国学内容,增加内容主体是文言,“初中语文学习的难度肯定会增加,但是并非不能接受。”他建议,选材相对来说要浅显一点,适合读背,静静咀嚼。记者 岳霞
市民故事
90岁爷爷只读了两年私塾
90后研究生感叹“更智慧”
90后杨天泽在英国杜伦大学读研,因为做过孔子学院相关志愿者,也算是国学的忠实拥趸。接受国外教育的人如何看待国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天泽讲了爷爷的故事。
在他眼里,90岁的爷爷“有文化”。其实,他爷爷并没上过正规的学校,只是小时候读了两年私塾,后来驾条渔船,从洞庭湖到长江,总算把一家子从饥饿困顿中拉了出来,到现在,已经繁衍成一大家族。“我爷爷喜欢看天气预报,有时吩咐家里人明天不能晒被子,他不说他看了天气预报,会说‘雨前庭蚁闹’。”杨天泽说,家里每年春节的对联都是爷爷亲拟,功底扎实,“我根本写不出”。
在英国,现在找工作很困难,杨天泽觉得学习压力大,总觉得知识不够用。但他认为,爷爷虽然只读了两年的《弟子规》《千家文》《三字经》,却“妥妥地”比他更有智慧。
“我觉得国学,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杨天泽这样表达他的理解。
网友观点
@jj王小明:读中华经典很好啊,古文越早读越好。文学就是要积累到一定量才能有感受。
@不明不白:古人的精神财富、经典的文化瑰宝需要靠教材来传承和延续,我们的教材,应该留点精神财富给孩子。
@jkiuy118: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古典诗词,不能要求太高太急,能熟读几首、背诵几首,就足够了。
@另有其人258:古诗文的作用很重要, 所以,合理的、适量的、循序渐进的古典文化熏陶,对个人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hwy520:合理即可,也别一窝蜂,过犹不及。
@way8188:新增古典诗词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增加多少、在几年级增加,这应该有待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