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距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的“大限”只剩下一天的时间。
就在很多人都以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方案或将“难产”之际,一天之内,三地方案陆续揭开面纱。而三地的方案中,尤以北京和上海的方案,关注度最高,争论、争议也最多。对于异地高考压力最大的京沪来说,这样的框架性方案能出台,其实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
当然,人们有非议,不难理解,有落差,也在意料之内。
首先,早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之初,就有专家提出,在教育部没有出台一揽子计划的情况下,没有进行充分的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就让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细则,是否略显仓促?
而且,正如教育领域很多热点、难点问题并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与改革的难点在教育领域的折射一样,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也绝不是单一的教育改革,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政策出台时,政策制定者一定不能只关注当下,而必须长远谋划,结合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结合就业、住房、人口、社保、学籍等多个问题统筹兼顾,共同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