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

主讲:张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主任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什么时候能建设成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仍没有标准的定义,每个人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什么时候能建设成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仍没有标准的定义,每个人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综合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个体课程和学习、工作情景,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职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以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创新服务。浙江大学鲁东明认为,智慧校园应当涵盖便捷的办公模式、泛在的育人模式、时尚的娱乐模式和实时的科研模式,而智慧型校园建设的目标是要使我们拥有一个“绿色节能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服务便捷型”的大学校园。

  大连理工大学的智慧校园思路

  我们理解的智慧校园包括四个层面,即智慧的支撑平台,智慧的业务平台,智慧的数据平台和智慧的应用平台。

  在智慧支撑平台层面,一是应建设灵活、多业务、用户无感知的学校有线/无线网络,使校园网无处不在,随处可用,满足校内外多样化的网络需求,同时整合校内外的各种网络资源,还要可随处承载监控网络和物联网。

  二是应建设便捷、安全可计量的云数据中心,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资源分散管理,到资源集中管理从建设资源驱动转变成为接受业务驱动,从资源被动更新转变成资源统一分配。

  三是建立统一的运维平台,充分认识信息化运维的重要性,实现从传统的网络、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运营,到面向业务的统一运维。四是建设统一的校内身份认证,包括硬件身份证和软件身份证接口,硬件主要是通过一卡通的方式来实现,软件主要是要建立校内的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

  在智慧业务平台层面,首先要建设好自己的核心的业务系统,核心的业务系统主要涉及人才和教学科研等。而非核心的业务系统,我们理解为独立性较强的系统,跟其他系统没有直接数据的交互。另外,还有部门内使用的一些小的业务系统,只是为了完成部门内的一些小的业务,以及低于十万块钱以下小的系统与其他一些专业的工具。其次是要理顺核心与非核心业务的办理模式,也就是明确不是所有业务的线上办理,都必须有相应的业务系统来支撑,也不是所有的业务都必须要建设相应的业务系统,核心的业务肯定要通过业务系统来办理,非核心的业务要通过“统一业务平台”,也就是门户中的办事大厅来办理。用户统一申请业务,业务通过平台流程提交业务部门来办理。

  在智慧数据平台层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建立涵盖学校人员、教学科研等管理的全部的信息数据库,这也是智慧校园的基础。另外,还要建设规范的数据,表现在数据标准一定要统一,数据要完整、准确、规范,数据的生产使用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还要保证数据安全。

  在智慧应用平台层面,首先应该建设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厘清各公共服务平台的定位和关系,如学校主页、统一的门户平台、移动校园、公共基础服务等等。其次,还应该建设正版的软件平台,一定要通过集中的采购方式,为全校的教师提供正版化的软件。再次,建设决策支持和预警平台,把数据分析与管理规则,安全阈值等关联起来,从而实现智慧化的决策和预警。最后,应该建设大数据分析基础平台,通过搜集、积累相关的数据,形成教育领域大数据平台,通过探索、分析、发现,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

  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大连理工大学对智慧校园的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

  第一,在智慧支撑平台层面,已经建设了灵活/多业务的校园网络,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网全网扁平化,有线网络100%覆盖教学学生宿舍区,无线网络覆盖了两个校区的办公区;学校还建设了云数据中心,部署了虚拟化的数据中心服务核心业务,提供云主机,云空间服务,实现了业务的快速部署;建设了一卡通系统,业务涉及20多个部门,30多种业务,用户5万多,另外建设了统一身份证认证平台,实现了校内所有核心业务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

  第二,在智慧业务平台建设层面,首先正在完善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前已经有一些在用的系统,还有些系统在升级。另外新建的系统也非常多, 如学工一体化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等。

  其次,明确了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学校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主导,业务部门主导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化部门只是协助,另外实行双负责人的模式。每个业务系统的建设,都实行业务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加上信息化的部门的技术负责人,实现双负责人的模式;第二方面表现在部门协同,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由业务量最大的部门牵头做整个项目,另外通过这种模式,形成了主要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合作,信息化部门协同的共同工作模式;第三,在技术支撑方面,信息化部门承担的项目经理的角色,学校作为甲乙双方的中间方,更多地承担一些技术把关和协调的工作。

  最后学校也规范了业务系统的建设流程,每年10月进行下一年度的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立项,由各个业务部门向学校的信息化专家组进行答辩,答辩通过的项目可以申报下一年的经费预算,预算通过的项目,如果是核心业务系统,经费直接划转到网信中心,然后网信中心跟业务部门共同来建设这个项目,项目的整个的验收也是由两个部门共同来完成。非核心业务系统,项目经费直接划拨到业务单位,但是整个项目的部署、项目的测试,包括项目的验收也要网信中心全程参与。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CERNET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