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习型社会?
http://www.edu.cn 2007-03-30 作者: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李志民:互联网促进人类文明... 11-15
|
——人口剧增是教育扩展的直接原因,令人害怕的“人口爆炸”常包含更可怕的“学生爆炸”。 ——教育扩展的另一个至为重要的原因来源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和新的就业机会的出现,强烈地激起教育的扩展,这里有五类人: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过早离开学校没有工作准备的人,受过高等正规学习而他们的训练却不适应经济需要的人,已经从事职业而未受过训练的成人,所受专业训练已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人员,都需要接受各种教育训练。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但也给社会发展及其文明进步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乃至严重后果,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城镇拥挤等问题,科学技术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必须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既控制自然力量,又控制社会以及人们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政治上看,二次大战以后,发达国家教育的普及化、社会化步伐加快,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获得独立,人民大众迫切要求接受教育,教育民主化的呼声日高;迅速发展教育是提高国家实力和地位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解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形式。因此,发展教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其范围之广和力量之大是空前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造就人,现代社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教育在育人、化人、造就新人方面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对于未来同样重要的另一事实是,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作出努力,“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综上可见,教育应当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但教育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羁绊,过去那种为少数人传授知识服务的教育制度,运用到现在急剧变化时代的大众教育,而知识数量又以前所未有速度激增时,那么这种教育体系就明显地暴露了它的陈旧过时,乃至有些社会拒绝接受学校制度化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的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激烈批评,强烈要求对教育目标、结构、制度、方法进行深刻的变革。 教育已经受到时代发展的强烈挑战,教育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过去人们比较注意如何扩充教育数量,推进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结构多样化,促进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现在则意识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学校教育体系能否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学习者、教育与知识之间,究竟应建立怎样一种关系?教育本身是一个世界,又是整个世界的反映,教育既要服从环境条件,又必然会影响环境条件,那么教育应当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当人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育问题时,就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本质在于:“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生全程,必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贯彻培养社会新人的根本目的。 “根据这些理由,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由于在校学习已不能再构成一个明确的整体,……教育体系必须重新加以评议。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全局,从社会和教育的关系,把学习化社会理解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教育是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是贯穿在一个人一生各个发展阶段的连续统一体。很显然,这样一种崭新的教育决不是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狭隘的学校教育体系所能理解、包容得了的,而是教育发展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根本性变革。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这就是“学习化社会”。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学习型社会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和战略步骤的重大举措。在教育研究中,我国许多学者早先也多使用学习化社会的概念,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这个问题。20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笔者以为,学习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方向、本质一致,是同一个社会形态或社会阶段两个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表示彻底通透之意;“型”者形状、形态、框架、格局之谓也,表示基本总体之意。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构想似更为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当然,学习化社会始终仍然是教育(乃至社会)改革发展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境界,突出地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因此,学习型社会决不仅是一个学术的概念或教育的概念,而且是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小康社会是未来社会形态的综合性、整体性特征,而学习型社会则是未来社会形态的文化的、教育的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具有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普遍意义,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那么,我们致力于追求的学习型社会究竟有何特征,我们又从何入手来构建学习型社会呢?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两个本质一致互有联系又相区别各有侧重的概念,终身教育更多地强调国家或政府及其教育机构给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人生各个阶段多种多样教育的需求;正因为这样,《学会生存》强调“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学习则强调公民个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在学习里比在教育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现,而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学习不仅是一种人权、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终身学习强调人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责任性,人的态度和动机,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完善。可见,终身学习比终身教育对于人的发展与完善处于更高的境界。终身学习将成为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特征。全民终身学习基本形成之时,也就是学习型社会实现之日。全民终身学习全面有效开展之时,即是人人皆学之邦的学习化社会实现之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引导社会成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思想基础。具体地说,要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由重正规教育、学历教育转变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行并重;把终身教育扩展并提升为终身学习,完成个人同他自身关系的根本转变:即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教育、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一部分;由学历社会走向学习社会。 要把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欧盟执委会于2002年6月发表了《欧洲终身学习品质指标报告书》,为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诸多挑战,概括了当代人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关键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进一步简明地提出了终身教育必须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上,这四个支柱也可以视为一个人四个方面的素质或能力。其中特别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更是一项核心能力,学会学习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创业,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学会适应并跟上时代前进和变化的步伐。 (二)以制度创新为关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这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组织基础和社会依托。 如果说,观念转变是先导,那么,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关键,制度建设与各项具体的教育改革相比,更具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只有制度的创新和建设抓好了,观念转变的成果才能落到实处,并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执行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是未来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学习型社会的结构特征和根本制度。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建立高度开放、四通八达、进出方便、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点是: ——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主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以青少年和成人为主要对象,以教育的现代化为主要内涵,以制度化、结构化、组织化为主要特征,以正规教育、学历教育、教育机构教育为主体,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的一种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则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贯穿人生全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和终身学习,以学习型组织网络为基础,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体,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和设施,更多注重把教育、培训、学习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致力于为人的终身发展和完善服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