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要资讯 专题 专家专栏 理论研究 分析报告 行业观察 学术会议 建设快车道 远程教育 基础网络 数字化校园 锐捷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旧)  >  热点专题  >  学习型社会有多远
创建学习型平台 服务学习型社会
http://www.edu.cn   2007-03-21 作者:
字体选择  【】 【】 【

       ——采访: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 康宁

   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学习是它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通过我们的媒体不断强化,把全国的老百姓都动员起来进行学习,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笔巨大的财富。媒体最大的作用是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能够提供人力资源。传媒对教育的意义是巨大的。

  日前,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新台标和台标志语征集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国家级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提出了全新的办台定位——“创建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并提出致力于为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为我们国家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的全新理念。在国内电视传媒纷纷改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级教育电视台如何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功能和教育特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

  学习是最大的资源

  记者:中国教育电视台最近一段时间的改版动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请问,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电视台,为什么要将其定位调整为“创建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这样的定位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康宁:首先我想说,我们的改版并不突然。作为电视台,应该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近来,中央对媒体提出了“三贴近”的原则和新的要求,各大媒体都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使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合老百姓。也许我们这次改版的幅度可能会大一点,但我觉得媒体的转型、调整、改版,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总体感觉中国教育电视台有很多很好的机遇,特别是在非典期间,我们推出了“空中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使得教育电视台的地位、声誉有所提高。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十六大报告提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提高人民的精神享受水平,使人民过上幸福殷实的生活,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点对媒体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加强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指出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是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使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的能力,人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怎样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在去年教育部组织撰写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已有明确提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我们是教育部主办的电视台,这是国家重视教育的体现。我们应该为这个工作目标服务。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要创建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将其定位在“三个服务”上,第一是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第二是服务于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第三是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电视台作为传媒,要按规律办事,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党和国家的整体要求,我们的节目要定位在如何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上。当然这里也包括我们三亿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创业能力都跟我们整个教育事业有关系,教育电视台应该反映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一个沟通的平台。这是我们改版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要完成这样的工作目标,教育电视台必须从学校教育、学历教育的框框里跳出来。我们过去比较重视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现在要从学习型社会的角度来办台,这样的教育既是终身的又是面向全社会的,是为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服务的,这跟过去是不同的。

  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建设上?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人口问题是最大的问题,50年来我们是通过不同的办法来解决的。第一个阶段是“人加人”的解决办法,提倡人多力量大,用增加人的办法来解决人口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人减人”,即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来解决人口问题;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怎么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这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的问题。今后20年是我们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的黄金期,将有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怎么使这个就业群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素质,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我们国家要建立全球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中国教育电视台要创建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讲创建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是因为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在校学生,三亿多,这样的平台自然就是全球最大的。创建学习型社会,所有的人群、就业的人群都要去学习,自然就是全球最大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改版过程中把学习、在全社会形成学习之风、建立学习之邦作为工作重点,这应该是我们当仁不让的事情。我们提出的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主动学习的时尚风气。教育不仅能强国,而且能使人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要使这个理念深入人心,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要求。教育电视台怎么能够创造这种风尚,提供这样的沟通平台,使得所有的人意识到学习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这是我们改版和改版后节目的服务宗旨。

  知识是有保质期的

  记者:你的说法让我想到两句著名的表述——“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电视台要建立全球最大的学习型平台,是否可以理解为是对这两句话的新的诠释?

  康宁:怎样看待“知识就是力量”?我非常认同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的一句话:牛奶是有保质期的,知识就和牛奶一样,它也有保质期,不是长效的。我们要重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如果知识是有保质期的,那知识就不是永远有用的。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保证他一辈子受用。这样的情况可能在一百年前、五十年前是正常的,但现在不是。到了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你学的知识不可能保你一辈子受用,因为我们可能在不断地换职业。作为一个职业人,你怎么使你的发展更平衡、更有空间?要靠知识。知识从哪来?就得学习。所以这个理念要成为全社会的理念,我们要很好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要明白知识是有保质期的。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学习型政党,带了个好头。全社会也在纷纷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我们改版后的节目就是要把这样的学习风尚在平台上展现出来。

  既然知识存在保质期,你就要学会判断学什么知识是最经济的,什么知识可能很快会被淘汰。时间就是成本,用在什么地方最有效,需要学习。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个学生考了两年的研究生,还是没考上。说他今年还想考。但万一再考不上怎么办?他两年的机会成本都失去了,再搭一年?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拿这个例子作分析,我们怎么给他提供方向,他今年到底是考还是不考,还是转个专业再考。如果今年真的考上了,再学三年,这个专业可能是日落西山的专业了,怎么办?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的节目,如果大家都成为教育经济学家,这个社会就好了,当整个社会的成本降低时,整个社会的财富就会增长。

  “三贴近”的原则要求我们从高高的教育殿堂上走下来,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家庭,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使更多想学习的人、想了解情况的人、想知道信息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流。这样的一个平台,节目设计上要降低重心,解析焦点,提升亮点,关注热点。中国教育电视台改版后的节目将体现以下四个特点:能力为先,时尚学习,以人为本,服务为核。

  记者:怎么理解服务为核?

  康宁:我们所提的服务,是要为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为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而不是概括地称我们要为教育服务。

  过去我们讲一个企业的发展动力是资本,有钱、有厂房。后来我们提的是管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管理,如果有好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企业就能够不断地持续发展。再后来提出要有好的机制,有很好的市场机制、运作机制。最后我们讲要有人才,如果能请到全球最好的CEO,企业就会强大,全球都这么提。但如果不学习,企业再有好的人才,也会离开,也难以发展。几乎所有的组织都走过这样的路,最后发现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任何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学习是它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通过我们的媒体,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强化,把全国的老百姓都动员起来进行学习,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笔巨大的财富。

  讲到人才,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现在老百姓跟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不一样,你是不是人才,不是靠红头文件,说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人才是要放到社会上去的,由市场劳动力价格来决定。这样的社会导向会使家长明白,如果不对孩子投资,将来在市场上孩子可能不能就业。如何使科教兴国的思想变成每一个老百姓自觉自愿的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我们提供服务。现在老百姓非常愿意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投资,媒体就要告诉老百姓什么是最合理的、最恰当的、最经济的人力资本投资。比如说某个家庭有个孩子,好像对什么都兴趣不大,就可以让他做技工,现在企业花30万都找不到好技工。有人读了本科再读硕士,再读博士,最后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10年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不相称。教育电视台要作对比,做人力资源投资与回报的对比,这种对比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之处,要进行诠释和指导。虽然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学习的意识,但相当一部分是盲目的,比如所有的孩子都想上“奥林匹克学校”,可世上哪会需要这么多的爱因斯坦?不可能的。如何使家长了解孩子的特长,了解孩子通过学习可能获得的回报,了解什么样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经济、最实惠的,教育电视台要提供服务。

  记者:如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确实需要一个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

  康宁:有需求就应该有供给,教育电视台应该当仁不让地供给。我们自己也要加强学习,要使教育电视台这个学习型平台和学习型社会共同成长。但这些想法要付诸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通过明年的改版全部实现,因为社会需求有一个过程,满足社会需求需要一个过程,不断提升为社会服务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传媒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

  记者:世界著名的传媒大亨、澳大利亚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前段时间在中央党校有一个关于传媒产业的演讲,其中特别提到媒体的教育功能。按照默多克的说法,媒体的教育意义足以丰富任何年龄的人的生活,尤其是电视,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维护公共福利的有力工具。在美国,早在1967年就创建了公共广播公司。这是一家私人的、非营利性的公司,它资助在美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播出的各种文化节目。1969年,创建了“公共广播服务中心”,制作和发行过一些美国最受尊敬的教育电视节目,比如“芝麻街”。现在,公共广播公司支持着美国1000多家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站,为美国几乎全部的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节目。

  我这里还有一个数字,不少发达国家都办有教育电视台或称公共电视。从1952年委内瑞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教育电视台开始,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有45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教育电视机构(台或频道)。据悉,英国政府也计划在明年开办“教师电视”(Teachers TV)。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电视半个世纪的存在与运作对其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恐怕是其它机构难以替代的,也足以说明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必要。中国是否也需要这样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您怎么看待这个平台的作用?

  康宁:最近我们对国外的媒体做了一些研究,有一个关于9个人口大国公共电视频道开发情况的报告。这9个国家的公共媒体中都有公共电视频道,虽然它们的运作机制各不相同,有的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的,像美国;有的是利用付费和广告来维持的。我们国家搞教育电视台是符合国际趋势和惯例的,很多国家都把教育电视台作为政府的公共资源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国家坚持创办教育电视台,目的就是提供平台为公共服务。如果我国没有为教育服务的公共体系,肯定是不相称的。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尽职、尽力把这个公共平台做大做好,广电总局、教育部和其他很多单位都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做好工作。

  中国教育电视台还负责运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这是一个用于开展远程教育的卫星与地面相结合的传输网络,是国家投资的,我们要通过这个网络提供公共的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目前,我国的二元经济非常明显,我们国家还有6亿多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偏远地区、西部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困难很多,怎么办?要通过远程教育方式。今年6月份,中央提出今后要把中央财政新增部分的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加速实现农村的中小学信息化工程,而信息化工程的前端播出任务就放在我们的平台上。实施中小学信息化工程,让所有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享受现代教育技术,这对于中国教育电视台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公益性任务,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其它媒体不同,我们要发挥公共资源的优势,做好这个品牌。

  很多人只知道我们有三个电视频道,实际上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平台、学习平台,但潜力尚未发挥出来,我们通过电视频道倡导学习时尚,而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这个平台进行各方面的培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很有成效的工作,如今年财政部组织的会计职业资格培训等。今后我们将把面向公众的培训服务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把国家修的“路”提供给社会,让大家上路“开车”,这就是国家公共服务的具体体现,就是服务老百姓,服务弱势群体。

  我再给你提供几个数字,今后20年将新增一个亿的大学毕业生,将有3亿儿童出生,将有两个亿的农村人口要到城市,每年还有几千万的人就业、转岗。这些人怎么办?要学习,不学习我们这个国家就无法发展。我们就是根据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提出创建学习型平台,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办台理念的。这对我们来说责任是很大的,提出来了,能不能做到,不仅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努力,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支持,要靠大家来做。

  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时提到,媒体最大的作用是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能够提供人力资源。美国法律要求所有的媒体每周要有不少于3个小时的教育节目或内容。所以传媒对教育的意义是巨大的。我们国家创办教育电视台,这就是公共服务理念,我们只能把它办好。

来源: 科学时报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要 闻

热点新闻
建设快车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1994-2008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