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王莉萍  科学网  发布时间:2009-06-04

世行:中国实现技术赶超可能要更多依靠私企

  一线曙光

  事实上,中国科技经费筹集的结构处于进一步优化的过程中,企业投入已成为主要力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显示:1995年全国科技经费总额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贷款三者的比重为25.84∶31.71∶13.20。12年后的2007年,三者之间的比例则优化为22.14∶67.44∶4.99,企业投入已经真正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同时,政府资金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贷款的融资作用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另一方面,1995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为75.17,到2007年,这个数据已高达173.62。这组数据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全时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为国际上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按执行部门分组”数据分析:研究与开发机构、企业和高等学校的比重分别是:24.46、28.18、14.42,而到了2007年三者之间的比重为25.55、118.68、25.39。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科技的重视在其投入中体现得很清晰。但由于中国本土风险投资行业的生态系统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这意味着创新型企业仍然很难获得外部风险资本,扩张、研发等都将受到局限。

  5月19日,致力于创业投资、高新技术行业市场等课题研究的清科研究中心也发布了一份题为《VC/PE支持上市企业运营良好,投资机构双渠道获益》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企业间运营情况以及给投资机构带来的回报有所差异,但VC/PE(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支持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状况良好,平均营业收入为8.24亿元。

  清科研究中心在报告中罗列:60家有VC/PE支持的中小板上市企业中,多数企业销售业绩稳定增长,平均营业收入达8.24亿元,较2007年增长32.8%。具体来看,60家企业中,5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均获得了正增长,其中21家的年同比增长率甚至超过30.0%。盈利方面,60家企业中,58家企业在2007年的基础上继续盈利。

  清科研究中心的这份报告多少给了市场、企业一些清晰的希望。“政府当然要发挥作用,但应该是在那些企业和市场无法作为或作为不力的领域。”

  这是世行专家开出的又一剂药方,即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对创新方面微观经济决策的干预来推动创新。

  要促进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部门采取一致行动。对于政府能够发挥的作用,世行报告的基本建议是:采取平衡战略、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提高私营企业的能力和强化风险投资业的生态系统。

  企业应成为国家科技投入的主体

  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中已属首屈一指。现在,国家科技经费主要投入到了3个方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从1991年到2003年,国家在科技投入方面的财政拨款增长了6倍多,但在企业研发经费中,来自政府的拨款只增长了3倍多。

  联想大中国区副总裁白慧敏则建议,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成为国家科技投入的主体。 她在一个论坛上指出:“在3个主体当中,企业得到的科研支持是最少的,增长速度也是最慢的。不过,我们最近高兴地看到,中央在强调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同时,也在强调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希望相关的具体政策早一点出台,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尽管近年来企业已经取代公立科研院所成为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但主导研发活动的还不是私营企业,而是国有企业。2006年,大中型国有企业执行了中国研发开支的34%,而内资私营企业的份额只有3.5%。而另一方面,2006年,内资私营大中型企业每百万元研发投入所产生的专利申请数比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出1.8倍,每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拥有的专利数高出1.9倍。

  世界银行的专家建议中国政府要更加重视研发投入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公共研发投入。

  企业创新的核心就是怎样把技术变成产品,把技术变成利润,在得到充分的利润之后再开发更深更高的技术,再以高科技产品赚取更多的利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白慧敏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单有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创新必须和企业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她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其中产学研结合就是一个方向。”

  从世界范围看,跨国公司生产了世界50%的产品,拥有世界60%的专利,进行了70%的国际贸易。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维克拉姆·尼赫鲁说:“在今天高度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未来几十年中,创新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各国全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