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2014职教盘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2015-01-09 18:44   ·上海高院:复旦投毒案终审维持死刑判决 2015-01-08 10:35   ·复旦投毒案二审宣判 受害人父亲望维持死刑判决 2015-01-08 10:04   ·川大今年停招8个项目的艺术特长生 2015-01-08 09:55   ·山东大学两名校领导被学校官网“除名” 2015-01-08 09:52   ·浙江高校5年76人因职务犯罪被查 涉招生等多环节 2015-01-08 09:50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聚焦两会 > 2014年两会 > 代表委员观点
傅永春代表议案:大学要有培育大师成长的土壤
2014-03-14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2014全国两会


2014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焦两会 聚焦教育综合改革

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傅永春代表:大学要有培育大师的土壤

  同世界上很多一流高校相比,为什么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师匮乏症”?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傅永春代表这几年一直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傅永春代表说,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就培养不出大师呢?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学还不具有培育未来大师的土壤。

  傅永春代表说,大师的成长虽然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能否为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特别是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大学,能否构建一个适宜于各类人才持续成长发展的大环境,使具备成为大师条件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深入地开展研究和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这是大师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基础。有了这种环境,具有潜在成为大师的人就可以朝着大师的方向持续努力,达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状态。没有这种环境,即使具备成为大师潜质的人,其能力和发展也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在谈到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困扰时,傅永春代表说,我国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存在很多体制机制弊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甚至统一量化的考核方式使人才培养和成长呈现批量化特点,丧失个性化。有关单位的官本位和急功近利的管理指导评价方法,比如用计件式方法来衡量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等手段,都不适合出大师。这些简单粗放的人才工作制度机制弊端不破除,大学就很难担当造就大师的历史重任。

  傅永春代表说,对于学校来讲,培养大师固然重要,但是构建一般教师能够成长为大师的制度机制和平台载体更为重要,它是大师产生的基础,只有牢固树立全面优化人才环境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最广大的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能够持续发展的机会和平台,那么具备成为大师潜质的人才就能崭露头角。就目前来讲,积极培育大师成长的土壤是我国高校提水平、上层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当务之急。(记者 高平)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傅永春:促进大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 河南批准郑州大学等19所高校可依法自主办学
· 5所在汉高校近3成本科毕业生留在湖北工作
· 郑州美女学霸笔记走红 班级前五她们宿舍占四个
· 河南省或出台政策:创业大学生可申请保留学籍
· 武汉科技大学4名大学生主动让出奖助学金
· 河南四所高校可培养中国政府奖学金生
· 教育时评:我进的是大学 不是娱乐圈
· 高校镜头:土木学子忙测量 岂料情侣占"位子"
· 郑州大学生宿舍内开自助零食摊 付款全凭自觉(图)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