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要资讯 专题 专家专栏 理论研究 分析报告 行业观察 学术会议 建设快车道 远程教育 基础网络 数字化校园 锐捷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旧)  >  基础网络  >  网络构建
我国高校进入“万兆”校园网时代
http://www.edu.cn   2007-04-03 光明日报 作者:蔡敏敏
字体选择  【】 【】 【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经历巨大变迁。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从引入PC开始,到建设初级校园局域网、中型百兆校园网,乃至大型千兆校园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高校信息化建设几乎每隔几年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今天,高校信息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始步入“万兆”校园网时代。

    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搭建带宽达每秒1万兆比特的网络基础设施。万兆网络的建设可以为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而如何充分利用这强大的网络资源,如何把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开始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强大的网络基础需要先进的计算设备,信息化的纵深建设需要强大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全球知名的教育信息系统供应商,戴尔一直以“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和“经验丰富的IT专家”的角色,全力地推动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借助戴尔OptiPlex台式机等终端设备,苏州大学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太原科技大学打造了高效能、低噪音的电子阅览室;通过戴尔服务器与工作站,清华大学研发出全球查找速度最快的“人脸识别系统”;基于戴尔存储解决方案,中南大学建立了“校园卡”应用系统,湖南师范大学建成了“高度集中、充分共享”的省级高校数字图书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为了配合高校信息建设向纵深发展,戴尔一直在研制新产品、打造新服务和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其第九代服务器的推出,就是第一时间应用业内领先标准技术、打造先进计算产品的典范。这种服务器全面采用业界最新的标准IT技术,如英特尔最新的双核计算技术、全缓冲内存、SAS/SATA存储等,在性能上较之前代产品有了全面提升。为了给高校师生以更多选择,戴尔还在不断扩大与标准技术提供商的合作范围。2006年,戴尔首次大范围引入了AMD计算技术,并发布了基于AMD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服务器。

    基于高速有线校园网的无线校园网,是高校当前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个新方向。为了配合这种趋势,戴尔新一代Latitude笔记本电脑增加了多项创新设计,如新增的“Wi-FiCatcher”功能,能够无需开机就快速寻找网络,可让高校师生更方便地应用无线网络。

    高校深化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产品,在很多情况下,厂商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和供货能力更为重要。高校不同于其他机构,具有组织庞大,院系、部门、科室繁多的特点。绝大多数高校统一了采购出口,由设备管理科等部门负责集中采购。如何确保IT设备采购的高效和透明,是各大高校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戴尔独特的直接模式较之其他厂商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基于直接模式,戴尔绕过经销商或集成商,直接与高校接触,并且公开所有产品的配置和报价,提供简单高效的电话订购和网络订购的方式,最终能够做到按每个师生的个性化要求定制产品,并把产品直接送达师生的手中。这种直接模式确保了设备采购的高效和透明,可以有力地支持高校向纵深推进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高度认可。为了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简化系统的项目部署,减少项目实施风险,戴尔提供各种专业的部署、迁移、数据备份和容灾等服务。为了满足不同客户对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戴尔推出了模块化的“铜牌”、“银牌”、“金牌”和“白金”等不同级别的技术支持服务。

    毋庸置疑,万兆时代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必将更为全面和深入。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从“网络核心时代”全面跨入到“数据核心时代”,信息化建设的主题必将由带宽、链路等的建设,过渡到教学信息系统、教研信息系统、教务信息系统等的规划和部署,以及硬件设备、应用系统、数据信息的集中。这一切,将对高校管理者和设备供应商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要 闻

热点新闻
建设快车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1994-2008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