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王静  科学网  发布时间:2009-05-12

龙门山断裂的危险性何以被低估?

  震前为何低估了

  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张培震介绍,汶川地震前,地震学界虽对龙门山断裂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有所估计,但对潜在地震强度的估计仅为7级,明显小于实际。主要原因在4个方面。

  低估龙门山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原因是其低滑动速率。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方法的研究均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只有2~3毫米/年。国际上普遍认为,断裂滑动速率愈低,其地震危险性也愈低。但低滑动速率并不代表低地震危险性,因为断裂滑动速率反映的是长期和平均活动水平,地震危险还与地震原地复发周期有关,低滑动速率的大断裂也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只不过其复发间隔可能更长。

  有历史记载以来,龙门山断裂带上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也是低估的原因之一。在汶川地震前约2000年的历史记载中,龙门山断裂带未发生过M≥7的地震。震后科考发现,汶川地震的复发间隔可能在2000~7000年之间,历史地震记载时间短于强震复发周期是没有记录到7级以上强震的原因。

  对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构造模式认识不足是另外一个原因。震后科学考察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种新的地震类型,龙门山断裂的低滑动速率并非反映了低地震危险性,而是反映了断裂的闭锁及伴随的应力积累,反映了高地震危险性。

  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基础地震地质调查、深部构造探测工作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地震学家对龙门山断裂带从未开展过连续深入的系统性地震地质调查和深部构造探测以及大比例尺的活动断裂填图,仅开展过少量的专题性调查研究。这也是导致汶川地震前对龙门山断裂带潜在最大发震能力的判定结果偏低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应的是,在我国境内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断裂带大约有400多条,但地震学家仅对其中19条有比较详细的研究,这显然不能满足防震减灾对基本资料的需求。目前,地震学界认为,迫切需要对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和潜在地震危险区进行深入调查并开展综合研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