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专题附加新闻
韩嘉玲简介
2006-08-29    

字体大小:

  韩嘉玲,1991年-1997年,在北京大学学习现代化理论,其间曾参与扶贫发展项目及调研工作,探索贫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及能力培养。1997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1999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所工作,博士后研究课题为《中国扶贫政策的分析》,2000年-2004年,担任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北京社会科学院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同时担任北京市社会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农村教育、妇女与发展、城市贫困、流动儿童教育等领域。

  学习和工作期间,韩嘉玲参与了一系列的扶贫实践和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学习现代化理论期间,曾并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发展项目及调研工作。项目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不伤害环境的适当技术推广、农业培训及针对贫困妇女的小额贷款和妇女创收等项目。项目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甘肃等地。

  2000年-2001年,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 流动儿童状况调查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对北京市的流动儿童和打工子弟学校及家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撰写了论文《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于2001年发表在《青年研究》。该文对流动儿童的研究有开创意义,受到广泛重视并对相关决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年-2004年,参与英国国际发展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担任参与式与社会发展专家,在项目中主要关注贫困及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率,以促进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更为公平的分配。2001年-2004年,主持了“探索大城市中流动儿童入学模式”研究,该研究以北京市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行动研究为例,设计行动研究的调查方案并对公立学校的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培训,以促进公立学校从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出发教育儿童,目的是促进流动儿童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韩嘉玲在扶贫领域中的科研成果及扶贫行动

  一、在扶贫领域的科研成果

  早在1991年,韩嘉玲就开始关注中国的贫困问题,先后参与了一系列的扶贫实践活动,并着手扶贫领域的研究工作。参与扶贫研究十余年来,韩嘉玲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在早期的研究中,她主要关注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及妇女发展等问题,倡导社会全面发展(不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社会公平的理念。其博士论文就是以贵州黔东南雷山县项目点的扶贫工作经验为例,撰写了《中国贫困农村妇女发展进程研究——贵州省雷山县案例剖析》一文,该文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最优奖”。

  与早期关注农村贫困相比,近期的研究更加关注城市中的弱势流动人群,积极探索流动人群的社区支持系统及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积极探索流动儿童的入学模式,研究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韩嘉玲领导的课题组综合采取了问卷、口述史访谈、焦点团体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实地观察及文献分析等多种调查方法,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在口述史访谈部分,课题组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对学校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对流动儿童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研究组深入流动人口社区与流动儿童一起入户对家长进行访谈,并在流动人口生活的社区(北京市四季青乡柴家坟)召开了以家长为对象的座谈会。在问卷调查部分,课题组调查了北京市50所流动儿童学校、102名教师,并对其中19所学校的216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韩嘉玲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研究报告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分布、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学校特点、教师资源、学生状况、师生关系、学生关系、亲子关系、学生与社区的关系等流动儿童学校的基本问题进行详细描述,指出了当前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研究分析了形成流动儿童受教育难的制度因素:“流动儿童学校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现行教育体制无法适应社会转型及变迁的结果。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主要是受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当前,在旧体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国家必须主动负担、统筹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为流动人口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应该促进教育公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韩嘉玲提出了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流入地政府不能推卸外来人口子女上学的责任。最后又提出处于城市贫困人群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将之推向市场。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韩嘉玲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流入地政府应当肩负起流动儿童教育管理的责任,在流动儿童入学方面,应当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要渠道。

  2002年,当“两为主”原则(即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应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流动儿童的入学应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被国务院及北京市政府确立之后,韩嘉玲又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课题方向进一步落实到“如何把对策建议操作成功”的层面。后来,韩嘉玲领导的课题组进一步与石景山区、朝阳区教委合作,选择了5所学校进行试点,设计行动研究的调查方案并对公立学校的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培训,以促进公立学校从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出发,帮助流动儿童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从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共同探索流动儿童教育的管理模式与对策。目前课题组成员已与试点学校的校长、老师针对“如何让更多的流动儿童入学”,“如何办好打工子弟学校”,“如何让流动儿童接受良好的城市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每个月都要到试点学校和教师、校长进行座谈,并总结各学校的工作经验。

  韩嘉玲近期承担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2000年主持了“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社科院)

2000年主持了“流动儿童状况调查” 研究课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01-2004年承担了“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管理模式与对策”研究(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

2001年参加了“农民工进城” 的调研工作,担任“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子课题(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研究中心)

2002-2004年承担了“探索大城市中流动儿童入学模式”课题(福特基金会)

2002-2003年主持了“北京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生活及权益保障状况”调查(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2002-2005年承担了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学校的调查及教师培训”课题(香港乐施会)

2003-2005年参加“北京市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家庭和下岗因素研究”,负责子课题“北京市流动人口中儿童生活、贫困问题及权益保障现状”(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

2003-2004年参加了“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负责子课题“流动儿童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反思”(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课题)

2004年承担了“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研究(北京市社科院院级课题)

2004年主持了“贫困地区大龄女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伙伴项目”,担任研究组牵头专家(全国妇联儿童部与英国国际发展部)

  韩嘉玲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

“中国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The Effect of the State in Women's Development in China”, Ewha Womans University,1999

“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发展模式探讨”,载《社会性别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发展模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以平等政策促进妇女进步”,《中国妇女报》,2000

“中国贫困农村卫生的发展与现况”,载《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1年8月号及9月

“西部大开发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载《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2001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载《2002年北京蓝皮书:中国首都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于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以北京为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7期

“边缘化的义务教育及其出路”(第一作者),《教育情报参考》,2002年6月

“促进弱势群体享受平等教育机会”,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人大出版社,2003

“城市边缘群体教育问题研究”,载《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社会性别·民族·社区发展》研究论文集(主编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形成、发展与未来”,载《中国民办教育组织与制度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北京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生活及权益保障状况”,载《2004年蓝皮书:中国首都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婦女勞動力的跨境遷移”,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月

Economic Growth and women’s Development in China’sWestern Areas: A case Study,Holding up Half the sky,The feminist Press,New York,2004

《中国贫困农村妇女发展进程研究——贵州省雷山县案例剖析》(专著),问津堂出版社,2004

  二、在扶贫领域中的实践行动

  在扶贫领域,韩嘉玲不仅是一位研究者,而且还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她“言行一致”,通过扶贫实践从事扶贫研究,通过扶贫研究改进扶贫实践,是把研究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扶贫专家。在从事扶贫研究的同时,她先后发起、参与了一系列的扶贫项目。

  早在1991年,韩嘉玲就开始参与扶贫实践与研究的工作,当时她是滋根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开展项目的义务协调人(后来担任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所以经常到贫困地区实施扶贫项目,参与扶贫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在扶贫实践中她尤为关注农村教育与妇女发展等方面的问题。1991-1999年期间,她参与的扶贫项目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不伤害环境的适当技术推广、农业培训及针对贫困妇女的小额信贷和妇女创收等项目。实施项目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甘肃等地。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简称ZAC)的源头是滋根基金会。滋根基金会最早于1988年在美国纽约成立,由台湾和香港去美国的留学生发起组成,后来陆续在香港和台湾也成立了滋根基金会。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于1996年正式在中国大陆民政部注册成立,与美国滋根基金会、台湾滋根基金会、香港滋根基金会并列为滋根姊妹团体。滋根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捐款,通过海内外两头参与,改变贫困群体的生活和命运。滋根基金会的项目内容主要有:1)基础教育/教育事业,包括失学儿童复学入学;校舍维修;学校图书室;体育音乐器材补充;增设劳动技术课程(如男生设木工班、女生设刺绣班等);勤工俭学,发动学生开展劳动创收;对流动人口的教育与培训等。2)医疗卫生项目,主要包括卫生站药品补充;卫生人员培训,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后让他们从事简单的医疗工作。3)实用技术推广项目,主要包括农技培训;小型水利、如提灌站等;沼气示范。4)妇女教育项目,主要有妇女健康教育;妇女创收;举办扫盲班和培训班。

  2000年-2004年,韩嘉玲参与了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担任项目参与式与社会发展专家。作为参与式与社会发展专家,她在项目中关注项目资源与机会的公平分配原则及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及精神。特别关注贫困及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率,尤其是贫困女童及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以促进更为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在她和其他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使特殊儿童教育、女童行动研究、免费午餐、课本循环等成为中英项目的重要活动内容。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是针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验性项目,从1999年开始实施,为期5年,由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DFID)提供资助。项目主要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最为贫困的4个县实施,包括康乐、和政、积石山和东乡县,项目的目的主要有:1)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入学率;2)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项目的产出主要有:改善项目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提高贫困儿童、女童、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学校、县、州和省级的规划和管理水平;在项目中渗透教育公平、平等与参与的原则,并推广和宣传倡导这一理念。

  1999年,韩嘉玲创办了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中心以NGOs方式运作,申请海外资金(先后获得香港专讯资料研究中心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er及行动援助Action Aid 的支持),直接救助城市流动弱势人群。

  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

  1999年11月,韩嘉玲创办了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中心主要为城市中的弱势人群——打工妹以及流动儿童和家长,提供以流动人口社区为基础的免费扫盲及培训服务。从1999年创建以来,中心尝试从社区里走出一条服务流动人口的社区支持经验模式,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实践经验及可操作机制。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的长期目标是致力于缩小民工与城市人口的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让农民工同样享受与城市人相同的基本权利和待遇,如工作、生存、教育权等。目前中心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第一,日常服务性工作。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流动儿童放学后来中心读书,写作业,有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同学们自己组织看书,自己管理自己。定期针对社区流动人口开展法律、妇幼卫生、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教育等讲座。第二,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户访以及与来访的社区流动儿童家长谈心。第三,周末针对家长或孩子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中心带领孩子们做活动,邀请专家、教授以及热心人士做讲座,和大家一起开座谈会等。在活动中提高流动人群的权利意识。第四,在公立学校展开调查,企图在公立学校与城市边缘群体的鸿沟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促进决策,促使更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享受平等的、比较正规的教育。

  “城市边缘人健康干预”项目

  2003年“非典”期间,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在香港乐施会的支持下开展了“城市边缘人健康干预”项目,目的是帮助城市流动人口战胜“非典”。中心在活动期间为石景山区21所学校共计6600个学生发放了防“非典”物质:每人4个口罩、1体温表、一瓶消毒药水(半公斤)。中心还以所在社区为基地,对1000余人发放防“非典”物质:每人4个口罩、1体温表,二瓶消毒药水。中心还为流动人群举办了一系列的社区流动人口预防非典的宣传教育及卫生健康培训。中心的活动有利于流动人群度过“非典”难关,增加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知识及自我保健意识,同时提高了社区流动流动人口的权利意识。

  2001年,韩嘉玲开始探索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试图通过科研机构的研究,提高对大城市贫困流动儿童入学模式的认识,并将科研结果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校的创新能力。目标是把流动儿童教育发展主流化,通过教育使贫困家庭的儿童得到正常发展的条件,逐步从贫困状况中解脱出来。为此,韩嘉玲与石景山区、朝阳区教委合作,选择了5所学校进行试点,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共同探索流动儿童教育的管理模式与对策。

  流动儿童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

  项目的主要目的:提高试点学校、公立和民办学校校长以及教师对减少贫困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特别是提高试点学校及试点社区对流动儿童的了解及接纳能力;提高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组织、协调能力,使其成为接纳流动儿童入学的组成部分;帮助提高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横向与纵向处理流动儿童教育的协调与管理能力。项目内容包括:1)调查研究:从宏观上提高全社会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并监测这一问题的发展与变化;了解不同省市解决流动儿童入学的模式与管理办法。2)校长与教师研讨会:通过与试点学校的校长、教师讨论与沟通,使他们了解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及困难,以提高学校对流动儿童了解及接纳能力。3)探索各部门共同组织流动儿童入学的模式:将选择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为试点。课题组研究吸纳流动儿童入学的实施方案,向相关部门提出有关建议,探索及协调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有关组织管理工作,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外来人口子女能够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研究的理论贡献及社会影响

  韩嘉玲在扶贫领域中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妇女发展等领域,研究的成果有效的促进了扶贫实践,致力于/倡导了社会公平发展的理念,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传播和扩大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尽管有关农民工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韩嘉玲近期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项系统、持续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深入的描述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现状,而且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深刻的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人们了解这个特殊群体、关注这个特殊群体、援助这个特殊群体具有开创意义。

  另外,韩嘉玲把扶贫研究与扶贫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发表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而且还发起、参与了一系列的扶贫项目,尤其是在流动儿童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尝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这对于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倡导意义。

  科研论文的获奖情况

  中国贫困农村妇女发展进程研究——贵州省雷山县案例剖析,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最优奖

  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发展模式探讨,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该文同时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北京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生活及权益保障状况,获“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2004年,集体获奖,韩嘉玲为调研报告执笔人)

  韩嘉玲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很多研究成果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已经收录在《2002年北京蓝皮书:中国首都发展报告》一书中;“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受到广泛引用与转载,并于2001年10月24日被国务院内部参考“国内动态”第2297期所引用,韩嘉玲也因此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台、教育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媒体的采访,论文观点流动儿童教育的责任应由流入地政府负主要责任,后来被国务院及北京市政府所采纳;2001年韩嘉玲参加了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中心关于《农民工进城》的调研工作,担任有关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子课题,该调研为2003年国务院1号文件《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其中调研观点被1号文件第六条“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所采纳;“北京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生活及权益保障状况”一文,也被收录在《2004年蓝皮书:中国首都发展报告》一书中。

  韩嘉玲在流动儿童教育方面的探索性实践也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其中试点学校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的办学理念“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获得温家宝总理的肯定。

  领导的肯定

  2003年9月10日上午,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陪同下,来到位于石景山区的玉泉路小学。这所学校主要接受外地来京务工农民子弟就读,学生分别来自20多个省区市。温家宝对学校师生进行了慰问。最后,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大字。今年“六一”前,温家宝总理又对该校一位民工子女的信件作了回复,向全校的儿童表示节日祝贺。

  对韩嘉玲在扶贫领域科研成果的简要评价

  参与扶贫十几年来,韩嘉玲不仅发表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而且还发起、参与了一系列的扶贫项目,对中国的扶贫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韩嘉玲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问题,这些研究一直致力于倡导社会的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理念,促进了扶贫活动的有效开展。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研究对于人们了解、关注、救助这一新的贫困人群具有开创意义。韩嘉玲的研究观点多次被政府部门所采用,其中她提出的流入地政府应当肩负起流动儿童教育管理的责任、在流动儿童入学方面应当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要渠道等观点,已被国务院及北京市政府采纳,并被确定为“两为主”原则;她与石景山区合作的试验学校——玉泉路小学,由于其在接收流动儿童方面的出色成绩,曾经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视察与慰问。在扶贫领域,韩嘉玲不仅是一位研究者,而且还是一位实践者和探索者。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